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后的思考:移民、重建、孤儿和其它

(2008-05-16 15:37:34)
标签:

杂谈

    这几天一直在不断地追寻关于地震的所有新闻,情感博客也没心思去写。这次地震让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首先我被温总理的处事风格深深感动!再是为全国各地立即行动起来救灾的军民而感动!更为那些被掩埋的亡灵、那些一瞬间就被无情分割的家庭而久久地心痛!

    面对这场我只有着急而无法前往救助的灾难,我惟一能做的小事就是默默地捐上刚收到的区区稿费,还有就是不停往成都、往绵竹、往都江堰等地打始终无法打通的电话(成都今天已通了)。我的桌面上有一本这几天已被我翻脱页了的地图,都江堰、汶川、理县那一带的地理容貌我依然历历在目。

    大约五年前我与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奇开举办了一场行为艺术活动,当时我们组织了三百多名来自重庆和成都的男女“红军”,他们全部穿着浅灰色的红军服,在成都会师后向川西进发。这支红军队伍沿途向学校捐款、捐书和表演节目,所到之处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队伍在川西行进了一周,其中经过了都江堰、汶川、理县等地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让人深感人类的渺小,连连不断的大山不乏险峻,常常让人胆战心惊。尽管还算不错的交通线就像蚯蚓一样盘绕在大山中,但与大自然的壮酷相比仍显得那么脆弱。

    这次大地震造成的损害非常巨大!我们在抢救、援助和悲痛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深刻、镇静和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己怎样才能构成真正优化的良性关系?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天下最大的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科学地划分人居与自然的界线?这应该是地震后要马上跟进思考的大事。自然界一定会有它自己表达“情绪”的空间和规律,如果是地震带、干涸区等就肯定不适合人居,人就应该从这些地方撒出来,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我非常主张最大程度地把荒原还给自然,这样不仅可以让自然休养生息,又可以将到处散居的人集中起来城市化。

    人是社会动物,人需要通过群居来获取更多信息和排减自身的孤独。城市化进程其实就是加快人类文明、满足人类这些需求的进程。这不仅可以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育、医疗、土地、能源、供给、治安、生产等许多方面的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中国按人均比例计算,自然资源非常紧张,恢复和增加无人居住的自然属地就更显得十分迫切。

    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取决于环境质量,建筑是环境质量的标志。这次地震应该让所有人明白低质建筑的恶果!事实上低质建筑本身就是灾难,所以中国的建筑标准应该强行提高。为了生命安全有长期的保障,全社会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为彻底根除低质建筑而专门立法:禁止一切新建项目再使用自欺欺人的砖混结构,所有建筑起码全部实行钢筋浇铸或更抗震、更安全的柔性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消减人的向上精神的“将就文化”,我们“将就”居住,于是许多人就散居在深远落后的地区,住着“将就”的危房;我们“将就”发展,于是城市规划就非常混乱、房屋造型就极为落后、居住环境就有很多不美和不安全等等。这些“将就文化”让不少人“将就”地生活着,直到这次大地震将我们混沌的思维震醒!我们应该尽量尽快地把一切该还给自然的还给自然,把应该迁移的人进行迁移,要科学、艺术地规划我们的城镇,要精细地设计和建构我们的生活环境,要让家园安全、舒适和美丽。

    震后灾区最值得关注和帮助的人是孤老、孤儿和伤残人士,全国军民这次表现出的非常感人的爱心,可谓是不幸中的大幸!我觉得对灾区的孤老和伤残人士,一定要实行终身抚恤制,这方面相信政府的财力和民众的捐款基本不存在问题。还应该呼吁发达地区与受灾震区结成互助对口援助体系,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移民、重建和发展新经济。

    另外就是孤儿的问题,所有孤儿应该马上向全社会放开让适合领养的人家领养。这方面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领养家庭的资格进行审查,这个工作必须立即筹备,早一天孤儿内心的阴影就会少一些。我个人认为适合领养的家庭,首先应该考虑大中城市里有文化、有爱心、有责任的夫妻,其经济收入应在中产以上、情感结构稳定。他们是否已有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给予孤儿更多的温情和真爱。

    震后的救助除物质以外,心理救助也很重要,待应急救助相对稳定后,精神救助和心理救助要很快跟上去。全国各行业的自愿者都可以在有序的组织中参与到灾区救助的细节中去,要用实际行动让灾民深受惊吓的心,感觉到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增强重建家园的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