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两年来黄珂一直被中外各种媒体大大地介绍,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地的各种媒体,还有欧美、亚洲及澳洲的许多媒体,都在兴味十足地介绍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很多人说起他都津津乐道。因为,任何人去到他家,你只要说是谁谁谁的朋友(这个人一定是已经去过他家的人),你就自然成为他的客人。你可以在那里与任何人聊天、在那里吃饭,甚至是每天去吃,这一切都不需要花一分钱。
下面的文章是《金卡生活》杂志记者写的,它们刊登在近期出版的《金卡生活》杂志上。现我转载供大家参阅。在这期《金卡生活》上也有我写黄珂的文章,以后再刊在博客上。
下面是另一篇《金卡生活》杂志记者写的文章:
不收藏古董,只收藏朋友
文/周六
在当今中国,黄珂肯定是个另类。因为除他之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个像他那样广交朋友,让一切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随心所欲地在家里吃饭。近十年来,免费到他家吃饭的人足足超过三万多人。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黄珂家,来者皆是客。无论名人还是凡夫俗子,到他家都没有尊卑贵贱,都可以同桌吃饭,吃完就走。不走的,还可以将就找地方睡。
黄珂,川渝人士,五十年代生人,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兼著名民间美食家。
黄珂喜欢以食会友,多年来养成了在家宴客的习惯。只要热爱美食,对美食有独到见解的人都可去他家免费吃饭。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朋友的朋友。无论名人还是凡夫俗子,到他家都没有尊卑贵贱,一律平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名诗,对于初次寻找黄珂的人而言,如今得改为:“借问黄珂何处觅?众人皆知六零七。”1999年,黄珂搬至北京望京,两套房子合为一套,门牌号607,共300余平米。房子没有奇特之处,主人却与众不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黄珂家,来者皆是客,不管官员平民,不花一分钱,坐下就可以吃饭。
8年来,他免费待客多达数万,有人称他家的饭为“天下第一大锅饭”。黄珂和他的“黄门宴”已是一个传奇。初次拜访黄珂的人,进入诺大的社区定会迷路,问询保安可知道黄珂住址,对方指路语句倒背如流。行至电梯间,工作人员只看面孔陌生,便直接按停6层,不问即知众人奔赴黄门宴。
望京 607,一个听起来充满神秘感的门牌号,就像初次听说黄珂及他的黄门宴,也倍感神秘:世上真有此人?
不是孟尝君,胜似孟尝君
现在的人做事、思考都喜欢问原因,追根溯源,功利色彩很重。其实黄珂的黄门宴和他的待客之道,除了不是一日所及,更不是一事所致。有人说黄珂之所以成为今日之黄珂,源自 13年前的一场车祸。那年黄珂到海南旅游,快到三亚时,一群小孩在路中央放鞭炮。急刹车时,速度过快的车辆突然翻滚,把车上另三人甩了出去,黄珂则被卡在车上,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这件意外的事情不是转折点,而是催化剂之一。在生意场打拼多年的黄珂更加看开了,觉得为世俗的名利让自己每天紧紧张张太不值。随后,尽可能让自己活的轻松,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于是,黄珂以个人魅力,招揽豪杰,吸引食客万千。时间一久,有人盛赞黄珂有“孟尝遗风”,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
“我不是孟尝君。”黄珂在不同场合频繁更正别人的说法。齐国的孟尝君以“好客养士”、“乐善好施”闻名于世,目的是在风云激变的社会大潮中,仰仗所养之士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而黄珂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他只是想以家宴招待朋友,大家在一起推杯换盏,却拒绝在饭桌上谈论与利益有关的话题。
“在家招待朋友,始于我闲处的那段时间。有朋友在家聊天,到了饭时,我自然要做便饭招待一下。再说,我也要吃饭的。渐渐地,来人越来越多,形成现在的规模。我在或不在家他们都来,到吃饭时他们就有饭吃。”而如今黄门宴的座上客,每天至少几十人。频繁光临的朋友也不计其数,作家、画家、歌手、设计师、作曲家、商人甚至政界人士……朋友遍北京,朋友的朋友遍天下。就这样,黄珂放达洒脱的性格和烧得一手的好菜,使得他的朋友呈几何结构扩大。
用心制成的“黄氏牛肉”
他这么心态平和的度过自己的一天:按时起床,早餐,简单料理工作,菜市场选菜,翻阅各种杂志书刊,午餐,听古典音乐巴赫的《平均律》,上网下围棋,接待朋友,海阔天空聊天,按时睡觉。“再喧闹,也可做到内心很平静”。
但是,能做到如此平和的心态,需要的是一个长期过程的酿造。黄珂也曾有过激情澎湃、莽撞躁动的阶段,早期做医药媒体,然后下海经商,创办过文化公司,做过彩色棉花生产商,操刀过房地产。几十年的人生沉浮,让他收获了现在这颗平和淡定的心。
“我就是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就这么简单。”黄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很重要,由其是他最看重的友情。在家里招待朋友与在外请客吃饭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能坦诚相见。“只有把对方真正当朋友,才会请进家门来款待。”
一 国之君不能做到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作为一家之主的黄珂,却是黄门宴的掌勺人。黄珂的拿手好菜是那款“黄氏牛肉”——“将牛腩用盐、料酒、初恋码味,然后随姜、香料、激情下油锅,炒至金黄加汤。先用18岁的猛火,后用50岁的欲火,慢煨 3小时。”这是用心做成的牛肉,滋味自然与众不同。
时至今日,虽已请进一位阿姨主管锅碗瓢盆、酱醋油盐,但监制的身份让他依然是厨房的灵魂人物。
四川人是天下的“盐”
耶稣在《旧约全书》中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做世上的盐和光”。这个盐,是一种很重的担当和责任。
无盐则无味,一咸抵三鲜。因为有盐,所以川菜有名;因为有盐,所以川人有味。如果说川菜是天下美食之盐,味道最重、最特别,那么更可以认定,四川人便是天下的盐!
黄珂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餐厅,取名为“天下盐”,第一家店的选址便是在艺术家聚集的北京 798艺术区。“很多朋友都喜欢吃我做的菜,但是又不好意思老来我家,于是他们建议我开餐厅。798有很多朋友在那里,索性我就把餐厅开在那里了。”朋友在那吃饭,一律打折;朋友的朋友,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也可以打折。黄珂就是这样一个人,连经商还是在各方面都想着朋友。黄珂用家宴一如既往地款待自己的朋友,真诚以待,同样,他得到的回报也是真诚,甚至更多,“黄友会”就是其中之一。
“黄友会”是一个因黄珂而无意之中形成的沙龙,是黄珂之友联谊会的简称。黄珂在这里收获了他无穷的快乐。“黄友会”是在2003年黄珂过生日的宴会上,由前来祝贺的朋友们提议成立的。借助这个平台,再发挥朋友们的优势,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名为《黄客》的杂志,取自黄珂名字的谐音,也是黄珂的客人的意思。
黄珂有自己的成功概念——成就之上,成就生活。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对工作放手,懂得对金钱泰然处之,懂得让生活更多些趣味。
在黄珂的望京 607,看到一些古董、一些中式家具、一些字画,自然会想到问他:你收藏什么?黄珂一副收获满满的表情:“我只收藏友情。”他的那些古董和字画只是他偶尔的把玩之物,而朋友却是令他引以为傲的巨大财富。
朋友说黄珂:
黄珂好客是出了名的,传说中他离婚就是因为太好客,以致他的太太无法忍受。
我的印象是:无论什么时候去,黄珂家都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与黄珂并不沾亲带故,也不是来谈生意,他们来黄珂家就是说说笑笑,吃吃喝喝。
我敢肯定,在京城,比黄珂家房子宽敞的人有的是,比黄珂有钱的主多了去了,但像黄珂家,人来人往,“流水席”一般的景象,却独此一家。
而黄珂本人的欢乐,就是当朋友们或歌唱、或打牌、或谈诗,或论道的时候,右手一杯红葡萄酒,左手叉腰,站在旁边看、微笑。夜深了,有的牌局还没完,有些谈话还在继续,有些诗意还在散发,有些歌声还要延长,黄珂会告诉意犹未尽的朋友们,走之前把门关好,他自己回卧室睡去了。
——随向阳
晚上六点钟,北京望京小区某楼607,黄珂家,黄客们开始陆陆续续到了。走到楼下的保安室,“607”就是通行证,开电梯的小姑娘也会告诉你,“607,出电梯往右拐。”一进门,旁边的鞋架上有不下20双拖鞋,都是为来的客人准备的。
已经有七八个客人到了,一脸佛相、温厚慈祥的主人黄珂向我逐个介绍,“这是在美国百老汇做过歌剧演员的影子”,“这个,是教授张枣,在德国教书多年”,人太多了,一下子记不住。
凉拌牛肉做好了,四川火锅也做好了。今天是星期天,人似乎不多,客厅那张长桌子旁坐了二十个人,剩下的一桌转战另一间屋子。主人不搞任何开场白,大家随便吃就是了。“黄氏牛肉” 并非浪得虚名,又麻又辣,川味十足。桌上啤酒、白酒、葡萄酒,客人自便。大多数人都彼此认识,大家一边吃一边闲聊。
——刘恒涛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法相信北京有这样一个美妙的地方。今天,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带着将信将疑的好奇心和饥饿的肠胃,我们赶到了望京新城的一处人家。宴席的主人叫黄珂,重庆人,有“望京孟尝君”的美誉。所以,每天他的家里都聚合着三教九流。今天吃饭,就有三拨,相互完全不认识。
“流水席”最主要的特点正如黄珂所言,“在这里,你绝对不用看女主人的脸色”。的确,大家都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喝得都很放肆,中间还连续从楼下叫了两箱啤酒。家宴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其间,还有作家虹影前来蹭饭,诗人野夫醉酒前来借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黄珂这里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最有趣的是,黄珂并不善饮,也几乎不动筷子,就这么抱着膀子,袖手旁观着埋头苦吃的大家,脸上浮现出喜悦而安详的神情。
——陈晓卿
黄珂语录
■我这个人天性喜欢交朋友,有朋友来就好好款待,就像我去青海旅游,当地农民招待我吃饭一样。
■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背景,有钱还是没钱,进门就是客,就都是平等的。
■我不是孟尝君,孟尝君那是养食客,有目的有计划,为自己造势。我就是以家宴招待朋友,大家在一起好吃好喝,随便聊聊天,聊什么都可以,高兴就好。
■其实对成立黄友会我是反对的,如果成立组织就要有章程有活动计划,这就是一种约束了。我不喜欢朋友交往之间有约束。我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富足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