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清时:理想依然闪耀,现实必须妥协

(2011-08-22 22:42:5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8/22 10:26来源: 劳动报

    8月21日。在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日程上,这个日子原本并不“属于”上海。当申城将一纸邀请递给这位当下中国最著名的校长时,他拒绝了,正如此前他曾多次拒绝在一些场合演讲他的改革一样。

    然而,他最终还是来了。当他站在上海的讲台上时,“出走风波”、改革心路等故事,已不重要。对此刻的朱清时而言,“上海之行”更是一场招生营销。透过他写满经历和疲惫的脸庞,人们发现,这位曾经的激进改革家正在向一些事物妥协,他甚至表示“请允许我们犯错”。

    妥协后的南科大将走向何方?让了步的朱清时,将怎样主导这一场中国高教改革的破冰之旅?

    朱校长“舞剑”意在招揽良才

    众人期盼中,他来到上海,带来了一整套招生营销方案。只用了3分钟,他就笼络了超过全场三分之二的优秀学生,而其中很多人之前甚至不知道“南科大”是什么。谈到考试,他对传统体制内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并没有兴趣。

    3分钟“公关”吸引尖子生

    8月21日,第八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现场。朱清时走上讲坛,出人意料的开场白是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会选择南科大吗?”台下400位优秀中学生只有1 0个人举起了手,场面似乎有些尴尬。显然,比起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南科大对于上海学生实在是太过“陌生”了,甚至许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所“另类高校”。

    可是,当朱清时用3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完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师生比和培养目标之后,同样的一个提问,热烈回应、举手表示愿意报考南科大的学生超过了三分

    之二。看到自己短短的攻势,瞬间“公关”了那么多尖子生,这位65岁的老人笑了起来,有些得意。

    身为南科大的校长,朱清时在许多场合的身份更像一个“营销者”,“营销”办学的理念,让更多人可以认同他的改革:“营销”学校的前景,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奔这片热土,或是当学生或是当老师……

    最初,当第八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主办方向他发出邀请时,他拒绝了。

    这位65岁的老人自从有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头衔后,就被抛向了风口浪尖,“许多活动都来找我,希望我去讲讲南科大的改革,可我更想,悄悄地做实验……”但是,首届生源“出生地”过于狭窄,大多都是他担任中科大校长时的“中学关系户”以及深圳本地的优秀学生,这也成了朱清时的一块心病。最终,这个心结促成他答应了此次上海之行。

    他直言,自己此次“上海之行”的目的很直接,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接触到优才,让这些沪上知名高中的尖子生对南科大产生一份“念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把南科大作为升学的首选。“我就是来和上海的同学们接触接触,建立下良好关系。”

    想象力创造力决定前途

    “欢迎大家明年来报考南科大。”在这句经典广告词之后,朱校长依然不改南科大作为教改探索者的那份骄傲。“但是,能参加南科大的教改实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试不会很简单。”

    显然,朱校长不希望通过“扩招”使这所刚刚呱呱坠地的大学拥有人数上的排场。作为一个“实验田”,他一再表示招生名额有限,明年的招生规模为200个,5年内,每年招生人数不会超过400个。

    而在场的上海学子更关心的是,怎么通过这样一场传说中很“玄乎”的考试?事实上,朱清时的确为这场“招生宣讲”做了充分准备,他明确表示,不会把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搞成另外一场高考,甚至给大家“揭秘”了首届学生的招考题目。

    “我们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不测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比如,他给学生一张纸,三角、圆、短线各2个符号,让学生想一下这6个符号可以组合成什么东西。平均一个人在半小时内可以画出8样东西,可有个学生想出了28样,这就说明他想象力超凡;又如,给学生7位数字,一般学生马上记住了,然后让他倒背。如果背得出,继续8位,9位,10位,有一个学生加到13位还能倒背。

    在他看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前途,不在于现在的知识有多少,而是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有多强。在他眼中,传统体制内教授的书本知识其实不算什么。

    明年6月南科大或回归高考

    朱清时主动提及“要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成为教改实验田,在最敏感的高考问题上他第一次明确点了头;面对争议最大的师资质疑,他依然表示“要超过中科大,突破传统专业设置”。妥协并坚持着,这是一个真实的朱清时。

    妥协———“希望在教育部领导下”

    “明年的招生计划定了吗?”“学生还需不需要高考?”回答这些问题前,朱清时总会加上一个定语,“如果得到教育部的允许”。

    看起来,这位老人似乎正处于一种如履薄冰的状态。谈及自己的低调、不愿意出席活动,朱清时更是直接表示:“南科大媒体太关注,关注的后果是领导不高兴,叫你少说多做,所以特别要谨慎。”

    “经过今年的这么多风波,把我们推到很高的高潮,又忽然跌到很低的低谷,大起大落……”有了经验的他,不再鼓吹“自主招生、不要高考”,而说“要尽量做可以做的事情”。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正在申请,希望被教育部纳入“实验田”。一旦教育部批准南科大正式招生,明年3月就会启动新一轮自主招生。不过,“如果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学生到6月也可以参加高考”。

    今年不要高考,明年需要高考。这“要”与“不要”间的反复,足以表达朱清时内心的纠结。他反复强调:“今年的问题是,因为自主招生时跟学生说明白不参加高考,他们很自豪。他们读南科大不要国家发的学历,他们有信心就看自己的真本事。在这种情况下,再回到体制内,他们觉得接受不了。更何况,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他们参加高考不合适,这样的高考太特殊了。”

    但是,他又强调,南科大今年的做法并非为了“挑战高考”,高考公平性尚无法替代。

    对于自己的妥协,朱清时话语间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都一刀切。像高考这种复杂的事情,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就行了。改革我们的教育体系,其中就要包括高考,应该有多元化模式。”

    即使是明年会让学生参加高考,最后录取时,南科大也不会刻意拦一条分数线。按朱清时的话来说:“我们自主招生的难度已经远大于高考,高考成绩无所谓,只要及格就行,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下。”

    坚持———“要创新要突破”

    “踏踏实实按照自己的步伐,往前走。”虽说有过纠结与妥协,但是朱清时却保留着加盟南科大时最初的梦想。首当其冲的就是从世界各地网罗一流人才。

    “在这之前没有开始招聘,主要是许多条件,比如薪酬待遇,福利住房,社保医保等需要先与市政府商量,批准后才能开始。”朱清时说,最初南科大就收到了6000多份申请,压了很长时间没有人认真回复,因为学校“人太少”。最近,6000多份全部被一一过了遍,筛选出100份值得首批引进的,然后学术评估。评估时,先是使用世界上各种数据库,然后寄给专家函评,达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录取标准的,才可以过关。

    7月20日,首批“锁定”的20个对象已经陆续开始签订协议。“我来之前刚见了位斯坦福的博士,他现在在美国得克萨斯MIS大学当助理教授。”朱清时感觉,现在南科大引进的这批人才,比他在中科大10年引进人才的平均水平明显要高。“这是南科大最实在的进展”,不过,这些人目前还没有报到,“各自签的合同,签好再回去辞职。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到位。”

    另外,南科大的专业设置也正在创新突破。和国内其他高校不同,南科大并非传统的按具体学科分类,如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化学专业等,而是紧密地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明年就将发布具体专业,目前已经初步决定推出的四个专业是未来城市、能源、微尺度制造和基因工程。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尝试,是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是100年以前的“传统构架”,普遍存在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朱清时反思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带着教师到多所世界一流名校学习,最终摸索出现在注重应用型、复合型知识的前沿交叉学科。比如,中国到处都在扩建,却没有专业研究城市怎么建。未来城市专业就将聚焦城市物流,管理,能力,供水,废弃物处理,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让学生对一个城市的管理与发展有全面认识,“我相信,到时候,上海也会抢着要我们的毕业生。”

    如今,朱清时正尝试将这个方法应用在全新的南科大,“事实上,即使是国外的大部分名校,专业设置也是按照传统的具体学科分类,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做法甚至在全世界也属于前沿!”

    个体要改变大环境很难

    劳动报: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您还有没有信心当好南科大的校长?打算坚持多久?

    朱清时:少数学校改变大环境非常难,总要有人开始做,开始叫出这个声音,然后,一代代把事情做成。我的任期就是5年,我还有3年,3年后68岁,再奋斗3年,让年轻人来做。

    中国这么大,人才这么多,大家找都能找得到。我的任务就是把南科大的框架、主要制度、专业的框架建立起来,把“婴儿”生出来,一个健康的婴儿,再慢慢抚养他长大。

文凭制度是一种本末倒置

劳动报:自主招生的高考“魔咒”已经被打破,那么自授文凭这条道路以后怎么走呢?

    朱清时:自授文凭是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这代人,再过几十年,回头看,会觉得可笑。国家有可能监督一个文凭合不合理嘛?完全不可能。另一方面,这样恰好保护了质量不好的学校,尽管学不到东西,也要花钱花时间去“买”这张文凭。自授文凭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各个高校背水一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会得到社会欢迎。中国这个时机到了,因为大学多了,上大学的人多了,大家可以选择学校。

    问题是,南科大做之前,全国没有配套,压力和风险很大,想坚持下去,希望得到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专升本,考公务员,好多招工都存在“学历歧视”,一重学历忘记学历背后的内涵———真本事,本末倒置,文凭主义。改变这种社会文化,要靠自授学历,道理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希望能像国企改革那样,打破大锅饭,只有让各个学校对自己的文凭负责,搞不好教学,学校就会垮台,这样老师才会一心一意搞教学。

    请允许我们犯点小错

    劳动报:您一直在说要奋斗南科大的“生存权”,一旦有了生存权后,您的规划又是什么?

    朱清时:我的目标就是办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小而精”,却培养了3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校。深圳当初成立南科大,目的就是建造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办学就应该重质而不是重量。南科大现在不仅是在做一个大学教改实验,而且还是在解答一道世纪难题。

    我是搞实验的科学家,要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回答钱学森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接下去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怎样培养出一流人才”更为重要,我希望,可以悄悄地做实验,有机会犯错,允许我们犯点小错、改正错误。不像现在一有风吹草动,就被媒体无限放大。就像之前出走的三位港科大教授,他们也是筹建阶段来帮忙的,并不存在他们走了南科大师资就会受很大影响的问题。但是,媒体一报,就闹的很大。

    南科大“回归”前景难测

    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南科大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历数了南科大从“诞生”

    至今的种种磨难。从内心来讲,他非常希望南科大这张“白纸”的教育改革能给整个中国教育带来希望。不过,当昨天听到朱清时确认明年南科大学生将参加高考后,他很是担忧:希望这不是一种倒退。

    熊丙奇直言,倘若南科大回归高考、进入集中录取流程,将是改革的一种倒退。这意味着,之前的改革努力全部化为云烟。南科大和任何一所普通高校并无两样。不过,如果南科大探索的是“国家统一测试+学校自主”方式,由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大学独立自主招生,这或许是妥善处理政府管理、学校自主、社会公平关系的比较好的选择。如果这样的改革路径能确立,即使有一天做南科大的学生要先进高考考场,公众也不会认为是“倒退”。

    如果实行这样的招录体系,意味着政府部门不能再给大学额定招生计划———一所学校如果按招生计划发出通知书,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来确认,要招满目标学生数,必定要发出更多通知书,进而也意味着大学的自主权全部放开,由此,国家统一授予学位的根基就被动摇,大学必然走向自授学位。

    链接

    南科大·事件回顾

    4月

    深圳组织部门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让人们对南科大的“去行政化”改革前景生疑。

    5月

    教育部门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本年度高考,让南科大此前高调进行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改革顿生变数;不久之后,几名“港援”的撤离,更让人觉得南科大改革陷入迷茫之中。

    6月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证实,自己的“45个孩子”又少了一个…… ( 张贤贞)

 

http://character.workercn.cn/c/2011/08/22/11082210201540322893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