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微博真正的对手-QQ空间

(2011-01-04 11:47:52)
标签:

杂谈

分类: 互联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SNS谁敌手?

  承接上一篇《决战新浪资源极限》,微博谁敌手,曹刘,生子没有孙仲谋。怎么打败对手,是策略性问题,而把对手是谁搞明白,是方向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我们所有人曾经都错了。

  让我们重提一些似曾相识的记忆,回顾当年SNS之战。

  当年,QQ校友的推出,陈一舟大牙笑掉,豪情万丈的宣布,SNS大局已定。颇有戏剧性的是,开心网横空杀出,令其尴尬不已。事实证明这种尴尬有些过早,由于人人网地处下游,如同当年MSN藐视QQ低端一样,开心网注定是SNS领域的MSN,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繁华不过昙花一现,盛极而衰难以避免。但是历史的残酷在于,除了证明开心网并不是人人网的对手之外,更证明了开心网不是人人网的真正对手。

  不关人人网,所有SNS的对手都是一个没有标注自己叫SNS的QQ空间,从QQ空间升级个人中心开始,战争出现了出乎当初意料的变化,如果说人人网地处开心网的下游,开心网注定不敌,QQ空间地处所有SNS的下游,注定通杀四方,它才是陈一舟心中的痛。

  回眸陈一舟掉落牙齿的时刻,有如曹操在华容道的大笑,SNS大局从一开始就没有定过,有没有开心网都一样,因为,真正的敌方主将,不是QQ校友,那只是一个先锋小将而已。今天的QQ校友,曾经的独立SNS,几乎成了QQ空间的扩展子系统,不可谓不鸡勒,但这一点都不妨碍腾讯赢得了狙击战争的胜利。

  胜败之论,常常取决于对手是谁。你的对手是谁?你认为是我,那么你赢了。

  如果新浪只需要挫败腾讯微博就能胜利的话,那么,新浪已经胜利了。但如果新浪微博的对手变成了腾讯QQ空间呢?

  经过垄断推广,微博用户数将高达N个亿,这么大一个系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办,最终的结果会跟QQ(校友)朋友社区的命运一样,跟QQ空间融合。遏制一切千万用户级别的产品坐大,腾讯的逻辑会演变成,与其新浪微博→→QQ,不如QQ空间→→新浪微博,维持住一个相对平衡。

  (过去业界盛传Google是微软杀手,facebook是Google杀手,twitter 是facebook杀手,这个逻辑太顺序太排比了,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Google是微软杀手,twitter是Google杀手,facebook是twitter 杀手呢?)

/upload/2474_1.jpg

  为什么用户需要腾讯微博?

  到了这里,一定有人要反问了,之前你说,微博的价值在于媒体,只属于10%的精英,不属于普通人,所以,有了QQ空间的90%并不需要腾讯微博,那么,为什么用户又需要腾讯微博呢?

  这并不矛盾。

  微博在10%与90%之间存在一个价值区别,如果你们这样的小人物想要获得话语权,这的确只是一个幻象,但信息本身的获取并不是少数人的价值,只不过与梯度相对应的是,更多的人们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而已。

  这就涉及到一个话题驱动事件驱动的问题了(这正是新浪在埋头苦干的事)。如果说信息过多交互过少输入输出不平衡导致了用户的热情被损耗,那么反过来,也一定可以一点一点来培养用户的习惯。针对用户的需求,调整策略掌控全局是可能的。

  比如说:

  QQ终端的非主页化。社区运营的成败,首要取决于中心的选择。延续新浪的习惯,微博主页全部都是自己所关注人员的信息流,但由于这并没有培养起相应的用户习惯,这使得惯例的延续反而消磨了用户热情。

  但如果,将来我们的QQ终端每天像跳QQ信息一样每一次跳一条热门微博信息呢?岁月的消磨是无敌的,在频率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多数人总是会忍不住去点的,其中一部分会偶尔参与,点着点着它就融入我们的生活了。

  通过号码段进行控制,绝对海量的用户基数足够支撑诸多有趣的话题,这种既能培养用户习惯,又提高输出,还能使得整个微博平台的媒体属性大大提升,从而让那10%的人看到腾讯微博的价值,而不是改换门庭投奔新浪。

  又比如说:

  QQ空间终端的输出提升

  回到昨天,让@#无处不在。这看起来似乎稍微有一点障碍,因为对于90%的普通用户而言,主动@和#的并不是一个与博客俱来的习惯,但强力作用的推动是可以的。继续在博客和签名上做文章,比对数据库,一旦博文和签名信息里包含V,默认自动生成@,如此,随着微博与博客交融,V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得到提升,依托SNS的无敌流量,终端变得无处不在,信息覆盖到所有人,这就从根本上避开了与新浪的优势,并且,新浪没法跟随,因为这不再是运用对错问题,而是所需的对等实力超出了新浪资源极限了。

  去吧,腾讯,决战新浪资源极限吧,给新浪一点真正的竞争压力,让它惟恐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好的服务吧。

  接下来,视角切换,回归新浪,终极战略防御,遏制一切千万用户级别的产品坐大,既然腾讯的逻辑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与其新浪微博→→QQ,不如QQ空间→→新浪微博,维持住一个相对平衡。那么反过来,新浪的逻辑是不是应该变成这样:与其SNS→→微博,不如新浪直接挑战SNS.

  那么,SNS的破局关键在何处?请继续关注下一篇《信用,社交必经之路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474.html

 

信用,社交必经之路

 

承接上一篇《新浪微博真正的对手》,终极战略防御,遏制一切千万用户级别的产品坐大。既然腾讯的逻辑会演变成,与其新浪微博→QQ,不如QQ空间→新浪微博,维持住一个相对平衡。那么反过来,新浪的逻辑应该变成这样,与其SNS→微博,不如新浪直接挑战SNS。

  余下的问题是:社交战略的核心应该在哪里?

  社交价值是一切SNS的必经之路

  首先不管别人如何定义SNS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微博是SNS的一种形态,只要涉及用户关系的,都是SNS,当然尊重主流,只特指主流的范畴,人人网是,开心网是,QQ空间是,QQ本身也是。

  我们不妨来追溯一下QQ的最初,在QQ成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之前,QQ必经之路是社交(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通讯,所以后面准备了另外一篇《破译私信挑战QQ的关键密码》),后来QQ用户增多,才出现认识的人相互加好友,最终变成一个熟人网络,并因此东方不败。

  新浪如果不能直接挑战QQ,而是以领先腾讯微博自豪,最终的结果是马化腾在电话里告诉曹国伟,我认为新浪没有价值。(据说马化腾曾跟周鸿祎说:他认为360、迅雷这些产品都没有价值)

  社交的核心在信用

  回到社交。QQ的社交首先从寻找在线用户开始,后来开始可以根据地域年龄等条件筛选。实际上在用户的社交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基于信息找到想找的人,我色狼了,想找一个湖南MM聊天,然后根据年龄23地域湖南筛选,结果最后发现,那家伙是个27岁的男人(艹,你永远不能知道坐在电脑另一面的是不是一条狗)。

  后来的校内(人人)网能在QQ已经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实现量级的突破,最大的原因不在别的,因为信用,在确定的大学+真实姓名的情况下,这首先存在信用问题,双方都知道,对方一定不是四条腿的动物,你只需要知道隔壁班MM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她了,随着高中以及职业信息的加入,关系线进一步交错沉淀,一个SNS大网成就了。

  社交最大的问题在于信用,我需要知道对方是谁!

  V的涵义和信用的有效性

  twitter第一次想到要诞生V,初衷肯定是为了信用,即确定一个人。

  为什么V能确定一个人,因为奥巴马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很多确定的信息(美国总统)但如果为韩刚加个V,很抱歉,我们没见过世面,只跟李刚很熟,没人知道他是谁,这个简单认证本身是无效的,这是twitter的逻辑初衷。

  不过新浪显然不这么认为,而是作为一种运营策略来对待,由于这个叫韩刚的家伙居然跟奥巴马一样带了个特殊的V,于是人们相信,这一定是一个比李刚还牛逼的人物,因为V这个符号本身就被奥巴马赋予了一定的信用。

  这一策略极其成功,多少人为了一个V望眼欲穿,这不仅仅是文化天性,虽然微博上藏龙卧虎,但在一个混沌系统里,如果你不知道对面是谁,那么你无疑更愿意跟相对比较确定的一个人沟通。

  信用,仍然是信用,标签可以随意写,学校工作单位可以不写甚至乱写,在两个用户之间,唯有V是第三方认证(新浪官方认证),所以V的涵义不在于名人,而在于信用,但V的浓度很小,未来,信用问题是制约微博社交职能发挥的瓶颈问题。

  请注意,在上面一段里,我用了一个词汇“第三方认证”而不是“新浪认证”。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第三方支付来确保交易的信用,V的意义也是如此。

  我的身份证能证明我是谁,我的朋友一样能证明我是谁,但我说我是谁,你表示怀疑,所以,所有的信用,都来自第三方,其有效性的大小,取决于第三方本身的信用。人人网的实名制+大学本身并不能真正确保信用,但是他的同学可以,不大可能一个班级的所有人都是假的,所以当关系网建立起来后,实名不实名不是关键,关系本身就天然确保了信用的有效性。麦田一直强调一个信用问题,相当正确,只是要确定一个人,并非一定要实名,相信对于月光博客的读者而言,越石父这三个字比起本人姓名更能确定我这个人,相比之下,在名片上做文章比在名字上做文章更有意义一些(过去高估了麦田的作为,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综上所述,提升信用即最大化的确定一个人,他的身份、兴趣、观念、关系等等,而信用的有效性取决于认证信息的信用,这或许指明了两条信用提升的阳光道。

  1. 通过大学、公司等现实关系相互认证,出关系链。

  2. 允许信用高的V去提升其他人的信用,就好像圣斗士里有黄金,也有白银一样,这本身可以分担官方信用认证的工作量。

  为了达到明修认证暗渡SNS的目标,无论是相互信用还是V的信用,提升信用的过程必须建立在不可选择的基础上,即,给出固定的现实关系选择:A、同事,B、同学,C、朋友,D、亲人,可以备注,但必须选择,并且应让这种现实关系范围尽量缩小到100米之内。并且+并且,这些认证最后直接涉及自己的关系列表(废黜过去的分组吧)。

  信用的悖论

  不论何种社交网络,最终无非可以这样二分:结交新朋友,沉淀老朋友,前者让用户找到想要连结的线,后者让SNS无敌天下,信用利于前者,而后者,不能绕开一个话题:通讯。

  通讯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汇。“中性”这个词汇处境尴尬,因为韩寒会联想到信春哥只能得永生,不能保证其他。在这里,这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概念,海纳百川的概念。

  QQ承载了这个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不是因为真实的自由,也不是因为不真实的自由,而是因为允许真实也允许不真实的自由,彼此熟悉有所底线的人能拥有这个世界,低俗别有用心的人也能很愉快的隐藏在这个世界上,因为通讯本身“中性”,不偏不倚,这相比信用,具有更高的包容性,更深邃的扩展能力。

  当所有人都说颠覆IM的一定不是另一个IM,而有可能是微博时,继续探讨微博颠覆了谁不再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只是,如果上面这个结论本身并没有错的话,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看到这么一个尴尬的事实:你问微博上某朋友:我的QQ号是*********,方便的话加我QQ?

  来源:越石父投稿

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475.html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月光博客 [ http://www.williamlong.info/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