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2010-10-26 15:00:21)
标签:
转载 |
分类: 农业房产 |
原文地址: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作者:欧阳农场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人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各个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的称谓不尽相同,依托的载体与模式各异,怪异曲同工,所走的都是产业化发展之路,具有相同的特点,即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演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广,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农业及农村内部深层次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化出现阻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参照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条件及内容两大方面来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状况。以供决策参考。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产生的条件及启示
从国外农业的发展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是以其发展时代所具备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产业化提供了体制条件。产业化组织中的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都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的规范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十分发达。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较为健全和有效,它们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政策和法规,有较为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资金融通渠道。这种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苗础环境。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至今不足十年,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尤其是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大部分还处于自发的、盲目的状态,这对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板为不利,从而阻碍了农业产业的一体化进程。
(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使农业内部不仅划分为格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衔接,从而组成一个包括从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到农业生产、收购、运格、加工、包装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在内的有机体。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历史看,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分工不等于对立。而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机械地、简单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理论,设置许多与各行各业及社会再生产的某些环节相对应的部门,用这些部门对其进行全封闭的管理,人为地切断了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农业局限在小概念的农业范畴中,种养加、产供销脱节,农业得不到平均利润,基础地位得不到保证。这种状况持续至今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农工商相互独立的状态。因此,必须首先在管理层进行改革,以整体利益为核心,理顺各部门之间的权贸及利益关系,从根本上打破体制的任指,形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农工商联合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
(三)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电子、动力、化学、机械等工业迅速发展,而农业恰恰是利用这些现代装备来武装自己,同时把高科技带入农业领域,战后西方国家农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工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使国家大量补贴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如政府对为农业提供低息贷款的金融机构予以补贴,对合作社、私人银行所发放的农业贷款,广泛提供担保,补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帮助兴修水利和实现电气化,为农民免费提供农用辅助设备,等等。这种以工补农的战略使农业具有稳定的资本积素和有利于发展的运行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策环境,农业产业化成为必然。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化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变革旧的经济组织方式去追求潜在的经济利益,实现生产、经营、服务与利益机制等方面的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与国外发达的农业产业化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差距还很大。首先,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低。其次。农工商相互独立,工业企业处于困难时期,经营不景气,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环节十分薄弱,多数农产品处于原料出售状况,缺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其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农技人员流失严重。在美国为农业服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而我国仅为5%,而且服务功能又由于资金不足等因素难以正常发挥。其四,现有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民利益难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笔者认为将工商企业引进农业开发领域,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不仅对农业,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工商企业与广大分散的农户通过经济纽带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市场化、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同时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整体利益。
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工商互惠互利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模式,关键是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并能确保其正常实施,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工商企业从长远利益考虑,自觉让利于农;二是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各方以资金、技术、土地、设施等资产折价入股,实行资产联结,凭借自身股份参与管理与决策,并通过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得到合理利润,同时也按比例承担风险,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农民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自身的谈判地位,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四是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约束机制,以保证利益的实现。
前一篇:[转载]华西村的本质
后一篇:[转载]中国利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