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清华社文泉书局
清华社文泉书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86
  • 关注人气: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风景猎人:建筑师的视野》

(2020-11-19 14:55:37)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讯
【新书推荐】《风景猎人:建筑师的视野》

建筑师获取灵感创意需要“外出捕猎”,思考风景与建造物之间最原始、最朴素的关联

编辑推荐

 

建筑师的工作并非只是整日伏于几案,在脑海中酝酿推敲。灵感创意绝不是只靠静默思考就能产生的。有时恰恰需要“外出捕猎”的目的,除了可以获得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经过一番身体力行之后,将满载创作的动力而归。(铃木恂)


书名:风景猎人:建筑师的视野

作者:[]铃木恂 著;郭葳

ISBN978-7-302-55873-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99.00

出版日期:2021-01-01  

 

内容简介:

 

风景与建造物之间最原始、最朴素的关联是怎样的?带着这一问题,作者在思考建筑论、风景论时,对自己的本能直觉进行再发现,试图说明与建筑创造直接相连的风景。同时鼓励建筑师们大胆地走出去“打猎”,捕捉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以及创作的动力和灵感。然后,从宏大的风景中,射出一支支构思的利箭。

 

作者简介:

 

铃木恂(Makoto Suzuki

1935 年生于北海道。1959 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62 年早稻田大学硕士课程结业。师从于吉阪隆正教授。1964 年设立铃木恂建筑研究所。1987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教授。其间,历任早稻田大学艺术学校校长等职。现在仍作为建筑师从事各项活动。

主要建筑作品:“住宅JOH”等住宅建筑,如“GAGallery”“云洞庵佛舍利塔”“STUDIOEBIS”“三春市中乡学校”“早稻田理工学综合研究中心”“都几川市村文化体育中心”“早稻田大学高科技研究中心”“集体住宅 LIF”,等等。

主要著作 :《木结构民房》(合著/A.D.A.EDITATokyo/1978)、《墨西哥写生》(丸善 /1982)、《住宅的构思》(都市住宅特辑 /1984)、《SpaceDrawings 铃木恂》(同朋舍出版 /1984)、《空间构思能力》(住宅建筑增刊 /1987)、《光之大道》(丸善 /1989)、《铃木恂·住宅论》(鹿岛出版会 /2000)、《回 KAIRO 廊》(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2004)等。

 

 

译者简介

 

天津商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2010 年获天津市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日语组一等奖;2010 年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三八红旗手;多次获天津商业大学教学质量奖。主要承担课程有《基础日语》等。


      内文选读:

 

如果说建筑是风景中的一个元素,那么我作为建筑师每日的所思所感恐怕都应写入这本《风景猎人》。

即便是像住宅这样小的空间,建筑师在设计时,也很难把“风景”的意象从脑海中剔除掉。因为“空间”的形象与“风景”是紧紧交缠在一起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这本文集就必须要涵盖建筑设计的全部过程了。但是,我写这本书的意图并不是要谈建筑论或风景论。它们并非本书所要研究的对象。书中不是要对建筑论、风景论作讲解,而是对这些理论做出一些思考。与其说是“思考”,倒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本能直觉进行再发现”的行为。这是对最原始状态的一种思考,是在现场的一种“灵感闪现”,是对观察视角的一种记录,更是最初与风景邂逅时的惊异与感动。

换言之,本书所讲述的是与建筑创造直接相连的风景。在我的想法与行动中,本来就潜藏着某些原始的、本能的行为。因此我总是试图对风景进行说明。很久以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风景猎人》的文章。之所以再用这个题目作为本书的书名,是因为我觉得它与全书的内容最为贴切。书中观察的视角都是较为粗线条的。在客观地观察事物、美化事物之前,我都会采取主动靠近它们的方式。无论是对空间、自然还是生活,外部还是内部,近处还是远处,都充满兴趣想要一探究竟。这恰恰是我想要在这本书中着力表现的部分。我由衷地希望把这些行动的始末传达给年轻朋友们,这也是我编写本书的初衷。不管怎样,我最终还是将自己在不同场景中探寻、观察后的成果写成了随笔。但是,要将这些写于不同时间段的文章分类,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自觉仍有些分类牵强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海涵。

建筑师的工作并非只是整日伏于几案,在脑海中酝酿推敲。灵感创意绝不是只靠静默思考就能产生的。有时恰恰需要大胆地走出去“打猎”捕捉。“外出捕猎”的目的,除了可以获得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经过一番身体力行之后,将满载创作的动力而归。我需要从自然与人工所构成的外部世界获取一些灵感,否则很难创作下去。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二〇〇六年一月吉日

风景化的建筑

在卢克索的遗迹发掘工作与在东京、大阪、札幌的展览活动并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是有着一系列的联系。这是我在展会临近结束时,突然领悟到的。当时正好和在校生以及已经毕了业的学生们在那须山的山脚下,开展名为“野生房”[1] 的集训活动。此项活动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所以当时我们正在思索着准备进行哪些内容。“野生房”的优势在于,直接深入风景之中进行。这样很容易看透风景与建造物之间最原始、最朴素的关联。我期待着通过参与这项活动,能邂逅与考古发掘、展览会完全不同的风景。在卢克索,我领略到了风景本身如同戏剧般的变化。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王宫的发掘工作并不仅仅是挖掘地下的建筑,而是把包裹着建筑的风景也一并“挖”出来。

而展览会带给我的触动则是不同场所激发出的住宅设计的构思与灵感,穿越个人化的记忆隧道,通过将全部风景展示出来,引发众人的共鸣,变成大家共同的语言。

所谓风景,就是以人类向自然寻求的形象为基础的,这是人类与自然最本源的关联方式,通常是通过共鸣构建起来的。虽说如此,风景却不会通过共鸣凝结为稳定的价值或者固定的形态。我们应当认识到,风景是不断变化并始终保持生命力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只能画出静止于一点上的风景,又或者根本无法捕捉到风景。的确,人类除了动态地观察风景以外,并无别的方式。

那些“拒绝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反而更吸引人的原因就在于,它需要人类以实际行动去观察它,追逐它。极限的自然或是严酷的风景,在人类对它的积极追寻、靠近之中,一直向人类敞开着大门。沙漠就属于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又比如游牧民族在那些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执着地编织出一个个鲜活的建筑设计。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到兴奋?是那些不断追问人与风景之间关系的环境。它有时让人觉得浪漫,有时让人觉得带有怀旧的乡愁,在这类环境之中,都存在着本源性的追问——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失去的就是那些让人憧憬的风景。当今的城市景观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要像培养藻类、细菌一样,将建筑从风景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从风景整体像中剥离出来的建筑,像机械装置一样具有了独立性,却在一个既没有前景 , 也没有背景的均质化的空间中,僵直地伫立着,与建筑所在地域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的历史相脱节。要想使建筑、城市从风景中独立出来,只有当建筑和城市其本身也是风景时才有可能办得到。当下,大部分由孤立的建筑组成的大都市都没有发起“城市风景收复运动”,即通过一切文化渠道,夺回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运动。建筑与风景的要素本来就是交杂在一起的。虽然以自然要素作为基础,但物质、空间、时间以及人类是共存的。原生态的自然与观念世界是重层的,既是包含人类的空间,也包含着一个与人类遥遥相对的空间。而且,风景所具有的宇宙论、神话学的多种面貌,也是由于风景的复杂性、无序性而生成的。这与建筑所具有的风景属性是交叠在一起的。

这些年,许多的建筑师开始用自然、宇宙来解释自己创作的主题了。我认为这一趋势是很值得关注的。我们看到建筑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将光和风这样的自然形象内化于建筑作品中;以建筑所在地特有的神话传说来“照亮”建筑本身,赋予其光彩。

以上这种将大自然整体自由地编入设计构思的过程,是否就可以称之为“建筑的风景化”呢?最近有一股亚洲风景的风潮席卷而来,其背景并不单单是对异国文化的兴趣,更是对建筑的宏大风景化的预告。今后,建筑与城市能否和大自然和谐共生,都取决于建筑和城市如何风景化。人类需要从有如盆景般狭窄、有限的视野中走出来,变成“风景猎人”,走向更广阔的风景中去。然后,从宏大的风景中,射出一支支构思的利箭。

 

我还记得参观德尔菲遗址时的情景。在远离山上神殿群的山谷一侧,建有蜂巢墓(tholos)。为什么要在远离神殿的位置建墓呢?在探寻神殿分布的关系、斜坡与建筑的关系之前,这个疑问始终在我脑海中盘旋。从蜂巢墓是不是可以看得到大海呢?带着这样的直觉,我终于有所发现。

站在神殿处,虽然视野开阔,但是山峰层峦叠嶂,遮挡住了视线,是看不到大海的。然而从蜂巢墓这里能看到从起伏的群山缝隙间透出的唯一一点蓝色大海的水平线。“从德尔菲一定要能看到大海。因此把大海凝于一点,在那一点上,选择了建起蜂巢墓的造型。”这就是我的分析。

有时,我的旅行、遗址调查就是从这种“视角游戏”开始的。也有这层原因,所以我才把自己称为“猎人”。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记录下来的文章,各种各样的文脉混杂在一起,显得十分混乱。事实上在整理此书的过程中,我也几度犹豫着这种形式是否得当。每当这时我就会想,与这些风景的邂逅和这些观察记录并不会过时,那种视线的交错恰恰是我想向大家传递的。我就是这样不断说服自己去打消顾虑的。

再者,由于文章往往与原始文稿存在时间差,所以有很多地方不得不做出改动。和野口勇先生的对谈也是如此。由于先生独特的讲述方式,加之不允许修改讲话内容的缘故,我对自己的发言部分做了大胆的调整。此外对很多的章节标题和小标题也做了改动。在尽量保持文意不变的前提下,对文章内容也进行了修改。文章并不是按照时间进行排序,而是分为了五章,尽可能想要在厘清观察视角上下功夫。我还是非常希望能将文章编排过程中的这些“良苦用心”传递给各位读者。

最后在本书编辑完成之际,首先要向慨然应允我使用原始文稿的出版社以及各位编辑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其次要向协助我进行散佚文稿整理的研究室的青山修也君道一声辛苦。最后要向我尊敬的编辑土松三名夫先生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他严格的要求以及不失温暖的鼓励,令我感怀至今。

 

著者写于晚霞掩映下新宿大楼近旁

可远眺富士山的十楼研究室

二〇〇六年一月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