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活的家,家的表情》

(2019-10-31 15:02:55)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讯
【新书推荐】《活的家,家的表情》

(本书可以教育孩子认真对待身边的物品,认真对待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吃饭睡觉居住的地方 家的故事”系列丛书,由日本知名建筑领域项目规划人真壁智治总策划,武藏野美术大学芦原义信奖获奖系列,集日本众多知名建筑师之力为青少年打造的建筑普及读物。)


编辑推荐:


通过这本书,小朋友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物品和我们居住的环境,思考一下物品的新、旧与其生命力之间的关系。

集日本众多知名建筑师坂茂、西泽立卫、手冢贵晴等联合打造的高品质少儿建筑普及读物系列。由日本知名都市、建筑项目策划人真壁智治总策划,并凭该系列获第二届武藏野美术大学芦原義信奖。

 

阅读住居,阅读“家”,阅读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述建筑设计知识,传递家的宝贵价值,增强家的凝聚力。让孩子和大人一起思考我们的城市、街区和住居的未来。


书名:活的家,家的表情(吃饭睡觉居住的地方 家的故事)

作者:[]奥山明日香 著,一文译

ISBN978730253645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19-11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优美的语言,向小读者展示一所破旧的房子,是如何变成温馨而富有趣味的家的。本书想告诉小读者,家如同人一样,会有各种表情和性格,会变得“瘦弱”,也会变得“强壮”。建筑是可以有生命的,无论多么老旧的家,只要有人居住、有人好好打理,就会变得充满充满生命力。

本书与一般讲述家的书不一样,家中的具体事项,比如家的布局、和谁一起生活等,并没有一五一十地呈现在书中。对照片也几乎没有明确解说。然而,读者们却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家里的日出日落、四季轮回及其呈现的光影变幻,感受到居于其中的人们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呈现的点滴改变,以及作者自己与这所房子之间的距离关系。


作者简介:


奥山明日香,1984 年生于东京都。2009 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建筑科。2012 年同校研究生院美术研究科建筑学专业课程结业。同年,进入吉川之鲶株式会社工程见习。

真壁智治,系列总策划,知名项目规划人。1943年生,本科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院建筑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硕士。项目规划工作室“M.T.VISIONS”主理,人称“不建造的建筑师”,长年与日本著名建筑家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以长远的战略视角从事都市、建筑和住宅领域的项目规划活动。著述有《可爱的范式设计研究》《都市摩拓》《应答 漂浮的现代主义》《从今往后的生活与光亮》(企划·主编)

 


导读节选:


房子并不仅仅是一个伫立的建筑物,而是可以与人和时间共生的。不仅是房子,桌子、椅子、餐具、衣服、鞋子、包、书籍、文具……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在完工的那一瞬间才是新品。“外国人之家”也只是在建成的那一瞬间才是锃光瓦亮的新品。物品生命的延续则在这之后。新品的光鲜亮丽只有一瞬,如果之后弃置不用,或者使用不当,任其衰老腐朽,这样的物品显然不是“活”的。

“外国人之家”也一样,如果没有好好居住和使用的人,那它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名字了,可能会被嫌弃地唤作鬼屋、破房子;也可能早就被拆除了,没法存在这么久。“外国人之家”虽然早已不新,有了年头,但居住于此的人都乐于接受它,愿意在此好好地生活,才让它成为了一个“活的家”。

后记

学生时代,我总是隐隐感觉一定有比建筑样式更重要的东西,但还是刻苦地做着模型画着图。这些东西里只有建筑物的样式,关于人或人的行为的描绘很淡薄,也欠缺实感。当我怀揣这些疑问的时候,遇见多木浩二《活的家》一书。这本书将我胸中难言的情绪都化成了具体的文字,从无比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了人与家的不可思议之处,令我惊异、感动。

“可是,到底应该怎样做绘本呢?”我苦思冥想。我觉得,图画是无法原原本本地传达家的模样的。

于是,我决定用摄影来表现眼前的生活。其间,我多次想中途放弃,即便现在,我对自己的作品仍然没有十足的信心。但是,通过摄影,我认真观察了周围的景象,将《活的家》这部作品作为参照,于是,我逐渐看清了家在生活中到底应是怎样的存在。

 

在审视自己拍摄的照片的过程中,我发现,建筑物就好似西洋音乐中的五线谱。没有五线谱就无法演奏音乐,五线谱如同音乐的骨骼,但我们在欣赏某一段旋律时,并不会意识到五线谱的存在。人的行为,人所持的物品,光和风,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正如同音乐中的旋律。这些东西,而非建筑物,才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家的模样,就是以静默地存在于旋律背后的五线谱般的建筑物为载体的一曲多重奏。这便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家在我脑海中形成的画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