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了然的古建筑概览,带你游走于鲜活的文化遗产之中)
编辑推荐: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村落、民居、佛塔、教堂、商铺、银行……千余张精美照片及插图,全方位展示湖北建筑的
多元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经典,带你游走于鲜活的文化遗产之中。
书名:《湖北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
图)
作者:袁琳、张亦驰、袁琳 编著
ISBN:978-7-302-45217-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编:徐颖
定价:99.00元
出版日期:2016-12
套装推荐: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知名学者潜心打造,在行走中阅读的古建知识;
★ 上千张独家清晰照片及插图,身临其境体会传统建筑的遗风余韵;
★ 博古通今,在历史、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轨迹中感受建筑的珍贵价值;
★ “中国古都五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姊妹篇,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经
典。
内容简介:
本书扼要介绍了湖北省11 片17 个市的251 处古建筑。具体为1938 年之前建成,由文
物行政部门核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
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全书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
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
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以作为研究湖北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袁琳:2001-200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2005-2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师从王贵祥教授。2012-今,北方工业大学,讲师。出版专著《
宋代城市形态和官署建筑制度研究》,合著《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北京古建筑地图
》(下),发表建筑史相关论文十余篇。主持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京西古建筑的
历史、价值及当代保护利用适宜策略研究》(2014-2016),参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张亦驰: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
专业,同年继续在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贵祥教授。2013年参与MOOC课程《中国建
筑史》制作,2015.10-2016.03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联合培养。参与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唐代敦煌壁画“净土变”建筑。
袁琳:2001-2006,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士;2006-201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博士后;2015-今,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论文《从都江堰灌区发展论成都平原
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获201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同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
毕业生”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2项,曾获“2013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
划”资助与香港大学研究奖金资助;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及国家级
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CSSCI期刊8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次,撰写学术专著1
部(2016年出版)、译著1部、编著5部。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健康、生
态城市设计。
目录:
凡例
湖北省分片索引
1 武汉市
2 黄冈市
3 咸宁市、黄石市、鄂州市
4 荆门市
5 荆州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
6 孝感市
7 随州市
8 襄阳市
9 宜昌市
1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1 十堰市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导读节选
序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趠龙赩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大招》屈原
湖北地处长江流域中段,洞庭湖以北,因此得名,简称鄂,别称楚、荆楚。行政区划上,湖北北接河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北、西南分别与陕西、重庆相连。地理形式上,秦岭自西北向东南绵延进入湖北界内,是为武当山脉;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大巴山东段,横于西南,其南侧又有云贵高原向东北延伸入境;东北方向则有桐柏山、大别山脉绵亘于豫、鄂、皖边境。全省东、西、北三面环山,崇山峻岭之间孕育出上千条涓流,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江穿省而过,形成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这两处大平原上湖泊众多,使得湖北享有“千湖之省”美誉。
崇山肥水,注定地产丰饶。《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早在远古时期,湖北境内便已留下人类生产活动的遗址和遗迹。这片大地上,诞生了灿烂辉煌、独具异采的楚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楚文化之发端与华夏文明同源,兼采华夏和蛮夷之长。《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盘龙城遗址的发掘及周边许多地区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则说明至少在商代,汉水流域、长江沿线已被纳入其的势力范围,并极有可能形成了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已发展成为泱泱大国,国力鼎盛,从鄂西到鄂中,从长江中游至下游,乃至整个江淮地区无不受楚文化之浸润,“灵王倾国崇台宇,钟鼓凌空震三楚”,荆楚建筑在当时展现了极高的营建水准和独特的魅力。高介华先生盛誉此时的荆楚建筑为“楚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楚宫室体制备列,规模雄壮,层台累榭,奇侈瑰丽;楚园林宏微毕致,山光水色莫不巧加利用;建筑之装饰精微宏丽,题材之广泛神奇;建筑技艺精良完备……可用奇幻、精美、流畅、激越、空灵等形容词来形容。
秦统天下之后,楚文化不再独立发展,而是在与周围区域文化的互相影响融合之中,经千年历史熔炉之锤炼,逐渐成为汉文化里精彩多元的一部分。这种不闭关自守、擅开放吸收的性格,也正是楚风之本质。梁启超先生曾总结道:“统观前后二千余年,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在文化上实居重要的地位。”
荆楚建筑亦是如此,其南北交汇,东西相融,整体上体现出汉文化的多元性与湖北“九省通衢”的通达、包容。
秦一统天下之后的漫长封建时代里,大部分荆楚之地或属南郡,或称荆州,或为鄂州,至宋为荆湖北路,至明清则为湖广行省,少数偏远之地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等郡。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地处南北之交的湖北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当阳长坂坡、襄阳古隆中……这些三国遗址、遗迹人们至今耳熟能详,而在《三国演义》这部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名著中,有三分之二的章回都与湖北有关。隋唐以后,长江中游平原的农业生产水平快速提高,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充分说明的湖北已成为国家级粮食重地。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借助“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长江沿岸出现了热闹的码头市镇,前店后宅的街市、行会和商帮会馆、戏楼随之兴起,可谓是“五方杂居的商埠重镇”。
清末,随着鸦片战争失败,国门打开,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规模直追上海,一度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实施以“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各类工厂、新型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起来,近代城市随之兴起,并建成了一批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近代建筑。
本书以 1949
年之前建成的现存省级及以上文物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以文物类型中的古建筑为主,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及近现代重要建筑,在此范围之内,重点介绍了湖北省
251 处古建筑。编纂过程中,结合各市、县古建筑的分布、保存情况,在湖北省最新行政区划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本书 11
片区,包括 17 个市(12 个省辖市、1 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
个林区)的章节框架。对于每一处古建筑,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地图和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以下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调研所得与古建筑有关的听闻。
湖北省现有五座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荆州(亦名江陵,第一批,传统城市风貌型),武汉(第二批,近现代史迹型)、襄阳(第二批,一般史迹型),随州、钟祥(第三批,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则有监利县周老嘴镇、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等一共
13 镇 7 村共 20 处。得益于整体保护,这些名城、名镇、名村也多是古建筑遗存较多、保存情况较好的地方。
在建筑类型上,现存的湖北古建筑可以分为传统建筑和近代建筑两大类。从建筑风格上来说,今日荆楚大地所存之各个时期的传统建筑,虽然无法统冠之以楚风建筑,但确实可以从建筑的演化过程中看到楚文化对各方地域文化的吸纳:鄂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与川东同是巴文化传承之地,“人好巴歌”,保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建筑;鄂西鄂北与豫南地区民风相似,“民兼秦晋之俗”,建筑朴实粗犷,接近北方风格;鄂东南则有三吴之风,与徽派建筑存在一定的渊源。建筑布局上,以汉族传统的合院为主,根据建筑的等级、功能与南北区位不同,演变出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既有接近北方四合院式的宽敞合院,也有狭小的、仅供通风采光排水之用的天井。建筑结构上,同样存在南北杂糅之现象,一座单体建筑的木屋架往往会同时使用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不同的构造方式,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学者称之为“插梁式”的独特构架。
在建筑类型上,现存的传统建筑包括宫观寺院、民居与祠堂、塔、文庙与书院、会馆与戏台、牌坊、亭台、城防、墓葬、桥梁,以及少量的石窟、寨堡、关卡、古道等,涵盖了居住、行政、礼仪、宗教、商业、文教、观景、防御等多种功能。其中,宗教建筑(尤其是道教建筑)及民居和祠堂建筑在数量上最多,质量上和建筑风格上亦较为突出。
湖北道教建筑以武当山古建筑群最为突出,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深远的历史及宗教影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另外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省域内较著名的道教建筑还有荆州三观、武汉长春观等。此外,湖北是中国佛教禅宗重要的发源地,境内亦有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为代表的广泛的佛教寺院分布,这与中原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
不同地域的湖北传统民居各具特色:鄂西南地区高山丘陵较多,传统民居以适应不同坡地的吊脚楼为主要形式,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咸丰严家祠堂;鄂西北传统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具有“多路少进,横向展开”的特点,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甘氏宗祠、高家花屋、冯氏民居等;江汉平原传统民居多平行分布于河道两岸,建筑形制上,多于内院开天井、天斗,保存较好的有钟祥石牌镇老街、洪湖瞿家湾老街、监利周老嘴正街等;鄂东南地区多丘陵,传统民居依山傍水,其中通山境内有一类特殊形制的“牌坊屋”,为他处少见;鄂东北地区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当属位处山凹处的宗族聚落,位于平坝地带的府第和宅屋,以及位于山顶的堡寨,府邸宅屋形制丰富,有的大型民居“独屋成村”,如红安陡山吴氏祠、罗田新屋垸等。
湖北省境内古塔众多,年代、风格、功能各异。建于唐代的四祖寺毗卢塔是省境内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建筑,当阳玉泉寺铁塔则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金属建筑,此外还有数十座宋元以来造型各异的佛塔和大批明清以来的文峰塔。
湖北的儒学建筑多创建于宋,但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特别是清末重修或改建,其中荆州府文庙、浠水县文庙、公安县南平文庙仍保存有相对完整的格局。书院是民间的教育机构,其分布广泛,从武汉近郊到偏远如神农架林区、恩施自治州均有遗存。相对而言,会馆与戏台建筑是伴随着明清集镇的发展成熟而逐渐出现的,其年代虽稍近,却是各类建筑中装饰最为华丽者,也是古镇兴起与没落最直接的见证者。
湖北的城墙遗存与大型墓葬亦值得一提。荆州与襄阳均有保存较完整的大规模城墙,而鄂西北古道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上津,亦保存有完整的城墙。钟祥明显陵是单体规模最为庞大的皇陵;武汉南部的明楚王墓,埋葬着明代湖北的九位藩王;省境内还有历代名人墓葬如屈原衣冠冢、关陵、李时珍墓等。此外,湖北河湖众多,乡野郊外,有无数明清桥梁跨于水上,数百年来方便着人们的出行,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
湖北近代建筑主要指代 1861
年汉口开埠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建筑,集中分布在武汉、沙市与宜昌。建筑类型上包括领事馆、金融、商业、宗教、居住、医疗、文教、工业、市政等,建筑材料和结构都吸取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风格上既有汉口租界区模仿欧洲传统的“洋楼”式建筑,也有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探索民族建筑出路,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特别是在武汉,近代的建设奠定了今日武汉城市的风貌格局,如今武汉江汉路、昙华林、首义路、珞珈山等区域仍然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城市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