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镇远》

(2016-12-30 16:19:06)
标签:

文化

旅游

分类: 书讯

【新书推荐】《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wbr>镇远》



 

编辑推荐:

 贵州镇远享有“黔东门户”“湘黔屏障”“滇黔锁钥”的美誉
 老城区仅有3平方公里,竟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
 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杜仙洲先生,张开济先生专程前往考察
 张开济先生曾打趣地说:“镇远的风貌,把远方的客人镇住了!”

书名: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镇远
作者: 镇远县文物管理局 吴正光
ISBN:978-7-302-45570-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编:徐颖
定价:158.00元
出版日期:2016-11

 

内容简介:

       贵州镇远享有“黔东门户”“湘黔屏障”“滇黔锁钥”的美誉,它不仅是县城所在地,
还是府、道所在地。老城区仅有3平方公里,竟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涵盖城墙、屯
堡、关隘、古道、牌坊、桥梁、渡口、码头、泉井、衙署、监狱、佛寺、道观、神庙、祠堂
、书院、学校、文庙、宝塔、楼阁、亭台、会馆、戏楼、民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依
山就势而建,贴壁凌空而立,将亭台楼阁、藤萝古树、危崖溶洞、石桥溪流融为一体的青龙
洞古建筑群,人称“山地建筑博物馆”。文物部门用其建立“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本书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镇远境内的乡土建筑,下篇介绍博物馆展出的苗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仡佬族、彝族、瑶族的居住文化。

作者简介:

       湖南凤凰苗族人,研究馆员。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历任贵州省文化厅文
物处处长、贵州省抢救民族文物办公室主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俗学会民族民俗博
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
员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管理保护建设委员会顾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主要著作有《贵州古建筑》《贵
州的桥》《郎德上寨的苗文化》《青岩镇的建筑文化》《十进侗寨》《屋里屋外话苗家》《
喝喜酒》《中华古村落大系•贵州卷》《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

目录:

前言
上篇
01. 概述:镇远为什么长出那么多文物建筑/〇〇三
02. 城墙:一座古城为什么要修建两座城墙/〇三三
03. 屯堡:镇远周边为什么修建那么多屯堡/〇四一
04. 关隘:镇远城外为什么要设置重重关卡/〇四九
05. 古道:镇远周边古道为什么会那么忙碌/〇五七
06. 牌坊:镇远古今牌坊为什么会那么繁多/〇六五
07. 桥梁:老大桥为什么要被改称为祝圣桥/〇七七
08. 渡口:镇远城内的渡口为什么立有石碑/〇八七
09. 码头:镇远城内的码头为什么有的姓米/〇九三
10. 泉井:镇远民众为什么要那么敬重水井/一〇五
11. 塘堰:镇远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水利建设/一一三
12. 衙署:镇远为什么一个古衙署都不保存/一二三
13. 监狱:镇远为什么有关押日本战俘的监狱/一二九
14. 佛寺:镇远佛寺为什么允许张三丰酣睡/一四一
15. 道观:镇远道士为什么被民众称为和尚/一五五
16. 神庙:为什么令公庙供的圣贤是杨再思/一六七
17. 祠堂:镇远名人祠堂为何多于家族祠堂/一七五
18. 书院:镇远为什么先后曾经有十个书院/一八五
19. 学校:镇远为什么会有个谭钧培图书馆/二〇九
20. 文庙:镇远的文庙为什么只剩下一堵墙/二二一
21. 宝塔:镇远的宝塔为什么造型酷似毛笔/二三三
22. 楼阁:镇远魁星楼为什么要修建在桥上/二四一
23. 亭台:镇远莲花亭为什么要建在香炉崖/二五三
24. 会馆:内陆山城为什么会修建有海神庙/二六三
25. 戏楼:戏楼对联为什么会那么富有哲理/二八七
26. 民宅:镇远的民宅为什么多修建在山麓/二九九
27. 店铺:镇远的店铺为什么多修建在河边/三一七
28. 作坊:镇远为什么会以生产道菜而闻名/三三一
29. 厂矿:镇远为什么会有洋务派建的铁厂/三四三
30. 村落:侗族村寨为什么要采用苗族装修/三四九

下篇
31. 综述:民族民俗建筑为什么独特而有趣/三五九
32. 苗族:苗寨吊脚楼为什么爱安装美人靠/三七七
33. 布依族:布依族建筑为什么那么多姿多彩/三八七
34. 侗族:侗族村民为什么要围绕鼓楼建房/四七五
35. 水族:水族村民为什么居住干栏式建筑/三九五
36. 仡佬族:仡佬族村民为什么居住在岩旮旯/四一五
37. 彝族:彝族土司庄园为什么雕刻虎头纹/四二三
38. 瑶族:瑶族村民为什么必须修建谈婚房/四三五
39. 图案:同一图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四四三
后记/四五三
参考文献/四五五

 

内文选读:

前 言
       我们是一群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文物员,在镇远县文物局的组织下,在清华大学陈志华、李秋香老师的辅导下,撰写《镇远》这本书,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与镇远结缘,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几年,长的四五十年。这与镇远的悠久历史相比,我们太年轻了。仅凭我们对镇远历史文化的一知半解,想要全面介绍镇远,难度实在太大。好在我们在保护镇远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接待过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访问过许多镇远老人和相关人士,阅览过一些历史文献和乡土资料,认识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将听到的、看到的、认识到的关于镇远历史文化的信息忠实记载下来。
       镇远城不仅是县城所在地,历史上还是府城所在地,民国时期一度在此设置“黔东道”,是贵州东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便于读者了解人称“黔东门户”“湘黔屏障”“滇黔锁钥”的古城镇远不同凡响的历史地位,在重点记载镇远文物古迹的同时,我们还将提及历史上的“镇远府”甚至于“黔东道”的著名文化遗存。由于文物部门在人称“山地建筑博物馆”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内办有《贵州民族民间建筑文化展览》,进而建立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陈列展出贵州许多乡土建筑文物的模型、图片和部件,对此,书中亦作了简要记述。
       文物,不仅有事可说,有文可写,而且有物可看。因此,文字、图纸、照片,大约各占本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是本书有别于许多研究、介绍镇远的图书的地方。由于我们是保护管理镇远历史文化遗产的直接参与者,讲的都是耳闻、目睹、亲历、亲为的真实故事,因此,这是本书的又一特点。
       镇远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还有许多学问我们不甚了了,编辑出版这本书,意在抛砖引玉,诚请广大读者与我们一道共同做好镇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传承工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镇远境内的各种乡土建筑,下篇主要介绍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村寨及民族民俗建筑。

                                                                                                                                           主编吴正光2016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