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推荐】《颐和园的露陈座》

(2015-12-09 09:22:32)
标签:

建筑

文化

园林

历史

分类: 书讯

【新书推荐】《颐和园的露陈座》



书名:颐和园的露陈座
作者:赵丹苹, 朱利峰著
ISBN:978-7-302-41477-3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编:孙元元
定价:49.80元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编辑推荐:

关于颐和园露陈座的详尽又唯一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入手,综合运用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颐和园
的“露陈座”这一传统园林景观构件,涉及艺术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
个学科知识领域,让读者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园林文化的精妙之处,体味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

赵丹苹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皇家园林的环境艺术与陈设。

朱利峰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访问学者
。从事美术考古与人类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第一章 露陈座概述 001
第一节 露陈座的来历 004
第二节 露陈座的形制与造型 006
第二章 颐和园的露天陈设 019
第一节 颐和园的露天陈设 022
第二节 颐和园露天陈设的历史及形式 024
第三节 颐和园露天陈设现状 031
第三章 颐和园重点院落的露陈座 049
第一节 仁寿殿宫殿区 052
第二节 乐寿堂太后生活区  063
第三节 玉澜堂、宜芸馆帝后生活区 096
第四节 佛香阁、排云殿庆典区 130
第四章 颐和园露陈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 143
第一节 颐和园露陈座的艺术特征 146
第二节 颐和园露陈座的审美取向 157
第五章 颐和园露天陈设的复原 163
第一节 露天铜陈设的复原 166
第二节 露天陈设位置的复原 217
第三节 复原结论 221
后记 223
参考文献 225

 

内文选读:

 

│前言│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不仅展现了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之美,不仅表现在它的湖光山色,还包括建筑组群、叠石理水、植物配置、露天陈设等所有园林景观要素的规划设计。其中,颐和园中的露天陈设是皇家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与建筑和室内陈设一样,具有杰出的成就和艺术价值。本书从“露陈座”这种园林陈设基座出发,探讨了清末宫廷园林艺术的陈设布局、艺术特征以及审美取向。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比对分析,为重要区域的陈设复原提出了具体方案。

       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的露天陈设较少受到宫廷规制的局限,因而更富于随意性和灵活性;与紫禁城严谨规整的大型宫殿建筑群相比,更易于在布置上表现庭院空间的精神内涵。颐和园的露天陈设除政治需要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既展示了庄严典雅的皇家风范,又表现了清新田园的世俗民风。

       颐和园中以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和排云殿为主的几个重点庭院是主要园林建筑的汇集之地,均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制建造,正殿居中,两旁设有配殿,有些院落设有耳房。作为建筑的附属,露天陈设形式基本采用对称均齐的格局,根据不同院落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地势,因地制宜地陈设各式器物。在满足礼制与生活需要的同时,制造出不同的环境和气氛,使庭院环境带有浓厚的宫廷氛围和多姿的艺术色彩,达到实用与观赏的双重效果。颐和园园林庭院露天陈设的丰富性,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的严整规范无法比拟的。

       颐和园露天陈设集中的几个区域主要有:属于“前朝”宫殿区的仁寿殿;属于“后寝”生活区的寝宫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属于庆典区的排云殿。本书中将这五处重点院落加以梳理,每处院落由于其承载功能有差异,因而在露天陈设的安排布置上各具特色。

       通过对颐和园露天陈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露天陈设与各个院落建筑的主题是相一致、相协调的,表现出传统建筑和谐的空间观念与整体性;而对颐和园重点庭院中的空间艺术和露天陈设艺术的具体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分了解这座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发掘颐和园的文化艺术内涵。这不仅能够增加游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能为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辅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