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古建筑
杭州位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水路发达,风景优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的一首《余杭形胜》描绘出了杭州山水之城的格局和独特风韵: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杭州属于先秦“禹贡九州”中的“扬州”。相传夏禹南巡在此舍舟登陆,故名“禹杭”,后讹为“余杭”。秦国曾在武林山麓(今灵隐山)设县治,称钱塘,属会稽郡。汉至南朝期间,海水渐退,钱塘署衙从灵隐山搬迁至宝石山东麓一带。隋代置杭州,在凤凰山麓建州城,形成了杭州城市最初的格局和规模。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曾主持修筑西湖大堤,使之逐渐成为游览胜地,杭州也因湖山之胜而天下闻名。唐末五代,吴越国定都杭州,扩建子城、修筑罗城和捍海石塘以治钱塘水患,杭州成为东南最大的繁华都市。钱氏崇信佛教,广筑寺庙梵宫,今天的灵隐、天竺、净慈等数座禅宗寺院均始建于此时。靖康之后,宋氏南渡,杭州成为南宋行都。天子城阙是在吴越王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继承了“南宫北市”的形制,皇宫位南独占凤凰山,街巷则集中布局在城市北部。重要的坛庙、官署均设在北部,以御街贯穿其间。南宋临安完全突破汉唐以来的“坊市制”,按照开放的“街
巷制”组织城市格局,王府、官衙、寺院、商铺、民舍等社会各层杂相处之。如今的杭州旧城区依稀可以辨识南宋城市的格局。明代的杭州府为浙江省治,历任官员多疏浚西湖,修筑内堤和湖心岛等景观,形成西湖今日之格局。清代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曾数次南巡杭州,于孤山建行宫,并为西湖胜景御笔题名。
纵观杭州城市建设的历史,城与湖山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其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历代文人、官员维护的重点。因此,杭州的城市园林及园中的古建筑最能够体现这座城市的精神气韵。此类古建筑主要分布在西湖沿岸及其周边山麓地带;杭州曾做为吴越国都和南宋行都进行建设,除皇宫大内之外,还曾建有坛庙、官署、学校和军事等各类型的建筑群。此类古建筑及相关遗迹大多集中分布在杭州古城区及周边;自吴越国以来,杭州因佛寺众多被称为“东方佛国”,除灵隐、净慈等众座禅宗寺院,在古城市井之间、城周山林崖壁之间,还隐藏有香积寺石塔、梵天寺经幢、宝成寺造像、烟霞洞造像等佛国旧迹;杭州自古还是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名人故居也是古建筑中重要的类别;近现代以来,杭州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口岸,在城市各处留有多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
此外,杭州地区还包括余杭、萧山两区,临安、富阳、建德三市,以及淳安、桐庐两县,这些区、市、县中除分布有上述类型的古建筑之外,还包括史前文明遗址、古代瓷窑遗址和传统村落中的乡土民居建筑等类型。
西湖区
1
杭州西湖
西湖本是位于杭州城西群山之间的一片天然水景,三面云山,一面临城。在城与湖关联建设的千年历史中,西湖逐渐成为人文与自然相互融汇的精神圣境。2011
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定义为“十多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
西湖日落自学士公园
最初的西湖曾经是茫茫大海的一个浅水湾,后海水渐退,西湖所在逐渐成为钱塘江入海湾的泻湖,湖面随海潮涨落而变迁。汉代已有“明圣湖”“武林水”的记载,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常常受到水患侵袭,到南朝已有贵族募集资金造“钱塘”以防海水倒灌。隋代置杭州,杭州城就建于凤凰山麓,城西之湖“其地负会城之西,故通称西湖”,此城与湖有了紧密的联系。隋唐以来,不断有官员主持西湖的疏浚和治理工程,西湖逐渐被营造为兼具自然之美的人工圣境。公元822—824
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主持修筑了一道湖堤以蓄水灌溉,此堤被称作白沙堤,起于钱塘门外的石函桥,终于武林门,将当时的西湖水面一分为二,堤之西侧为上湖,东侧为下湖,并在湖堤上植树以固堤,修亭阁以休憩。一首《钱塘湖春行》记录了当时白沙堤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代的白沙堤以及下湖水面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已经湮没为市区,后人为纪念此事,将今天从断桥至西泠印社的湖堤称作“白公堤”。
西湖图清乾隆二十五年
唐末五代,吴越国建都杭州,常置“撩湖兵”千人,专门疏浚西湖,使得西湖维持了百余年的建设,钱氏崇信佛教,在西湖周边湖山建有众多梵宫佛塔,净慈寺、雷峰塔、保俶塔等名胜都是当时佛国旧迹。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见湖面葑田,几乎干涸,痛心道:“使杭州无西湖,如人而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于是奏请朝廷,捞葑草、清淤泥、筑堤坝、浚河道,并植桃柳以护堤蓄水,建石塔以界定种植水域,根治了西湖水面葑积的问题。这次修筑的湖堤长三里,沟通了南北湖岸交通,并夹植桃柳以护堤,被称做苏堤。经过宋代治理,西湖水面再次分割,青山碧水更加层次分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正是宋代西湖风韵的写照。宋代之后,苏堤为后人所珍视维护,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129
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杭州成为行都,称临安。之后的147 年(1276
年南宋灭亡)间,杭州城作为都城进行建设,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湖之畔建有多座皇家的离宫别苑,著名的西湖十景也源起于南宋宫廷画师的描绘和赏鉴。明清以来,西湖的清淤造景工程一直在延续,明代新造之景包括位于湖面之中的湖心岛、小瀛洲等,明末张岱描写过西湖冬雪的景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都曾为“西湖十景”题名、题诗,并立御碑于十景致之侧。从此,世人熟知的“西湖十景”以及其最佳赏观地点都固定下来,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西里湖岸景观自北山街
今天的西湖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公共园林景区,她以西湖为中心,面积约60
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环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空蒙,画桥烟柳,云树笼纱。不仅有柳浪闻莺、雷峰夕照、断桥残雪等著名的“西湖十景”,还有云栖竹径、龙井问茶、九溪烟树等“新西湖十景”,甚至更有灵隐禅宗、三台云水、梅坞春早等“三评西湖十景”。除此以外,西湖周边还建设了近百余处各具特色的公园、景点,将西湖连缀成环境雅致、层次丰富的游览胜地。千年西湖美在湖山与人文的浑然相融,更美在历代人们对其历史文脉的传承。
西湖一隅鸟瞰自西泠印社
西湖鸟瞰自雷峰塔顶
2 白堤与断桥
白堤位于西湖东北端,是西湖北岸连通孤山的一道长堤,分湖面为南、北两部分。堤上视野开阔,为观湖佳处。因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命名“白(公)堤”。白堤现状全长987
米,宽33
米,堤面中部铺设沥青路,沿湖两侧为石板路,路旁夹植桃柳,堤水相交的边缘为自然湖石驳岸。白堤西段建有锦带桥,原为宋代涵碧桥,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木桥名曰“锦带桥”,清代康熙年间改为单孔石拱桥,沿用至今。
断桥远景
断桥白堤图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是完整观赏西湖南、北水域景观的最佳地点,尤以观赏西湖雪景为胜。南宋时将“断桥残雪”列入西湖十景。由于百姓喜爱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初识、相恋、分别和重逢等故事情节都发生于此,使“断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最为著名。断桥之名传说甚多,最为传神的描述是:西湖雪后初霁,孤山梅花盛开,桥上春雪未消,积于桥背,远观若与湖面融为一体,故称“断桥”。断桥现为单孔石拱桥,拱形半圆,条石砌筑,拱顶石上有“段家桥”字样。桥长8.8
米,宽8.6 米,单孔净跨6.1 米。
断桥残雪图
断桥近景
书名:浙江古建筑地图
作者:贺从容,李沁园,梅静编著
ISBN:978730241545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