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喝喜酒
作者: 吴正光 杨通河
李葆中
ISBN:978—7-302-40462-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 版次:
1-1
苗族的婚恋教育
苗族村民十分重视婚恋教育,突出表现在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唱歌、跳舞、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有如汉族的“读书识字”等启蒙教育。
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
苗寨有些老人,擅长运用“老话”教育后代,对人晓之以理,人们尊称他们为“理老”。“理老”讲的话,相当于谚语。比如“后生不学唱,找不到对象;姑娘不绣花,找不到婆家”,这是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注意学习唱歌、跳舞、蜡染、刺绣,以便长大后获得与异性交往的资格。在苗寨,歌舞水平如何,往往是情场角逐胜负的关键,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
苗寨女婴一出世,家长便用一种善于鸣叫的小鸟的羽毛,在其嘴唇抹一下,心满意足地认为,从小吃了鸟儿肉,长大跟鸟儿一样善于歌唱。各地苗族村民都酷爱养鸟,几乎家家户户吊脚楼上的美人靠,都悬挂有鸟笼。苗族村民养鸟,意在聆听鸣叫。黎明时分,笼中小鸟与林中小鸟竞相鸣叫,宣告新一天的到来,动听极了。丹寨苗族村民特别擅长制作鸟笼,有的篾匠已成为“鸟笼制作传统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用小鸟儿的羽毛在女婴嘴唇抹一下,示意长大跟鸟儿一样善于歌唱

几乎家家户户的美人靠上都悬挂有鸟笼
女孩子除了学习唱歌、跳舞,还得比男孩子多学一些诸如纺纱、织布、蜡染、刺绣等方面的本领。特别是绣花,女孩子必须学。因此之故,从前哪家媳妇产下婴儿,隔壁邻居会这样询问性别:“是绣花的,还是读书的?”“绣花”成了女孩的代称。在苗岭山区,随时可见女孩子在吊脚楼的美人靠上绣花。大姑娘、小媳妇,也常常三三两两,坐在吊脚楼或风雨桥的美人靠上绣花。无论哪个山区的苗族女性,都把纺纱、织布、刺绣技艺视为必修课,孜孜不倦地向高手请教,力争精益求精,胜人一筹。

织布

刺绣

传授刺绣技艺
苗族刺绣,技艺高超,手法多样,刺绣图案十分丰富,各种动物、植物及几何图案达数百种之多。即便同一动物,又有许多变化。如苗族妇女常绣的龙,竟有牛龙、鸡头龙、蜘蛛龙等十余种。

百鸟衣刺绣图

公鸡龙刺绣
与学习刺绣手艺一样,苗族姑娘必须学会蜡染技艺。婚礼上使用的蜡染被面、床单,具有特殊含义,核心是生殖崇拜。植物图案,多为石榴;动物图案,多为鲤鱼。特别突出的是,高度崇拜锦鸡。锦鸡交尾——明白无误的性崇拜。历史上,由于连年战乱、频繁迁徙、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极差等原因,人口急剧减少。苗族先民渴望添丁加口,便把“锦鸡交尾”等图案绘在蜡染被面、床单上,作为结婚礼品赠与新人,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石榴锦鸡蜡染背被面

鲤鱼石榴游龙蜡染被面
织锦也是制作嫁妆的重要内容。刺绣、蜡染、织锦、织带,不管工艺有多复杂,每个女孩都必须学会。否则,不能参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打花鼓”“踩芦笙”“踩铜鼓”等节日社交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女孩子学习女红的过程,也就是为自己准备嫁妆的过程。

用传统工艺绣带
服装工艺是衡量新娘智商的尺度
苗族服装经久不衰,与特殊风俗、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青年人在恋爱和婚姻中常用鞋垫、花带、荷包、背袋等,作为勤劳、智慧、富有的象征,爱慕、思恋、忠诚的信物。结婚服装更为讲究,届时,新娘子将从小在先辈指导下精心制作的结婚服装统统穿出来,以为越多越勤劳,越勤劳越富有,越富有越美丽。有的地方,姑娘要经过多年操劳,为自己缝制“上轿衣”,一辈子只穿这么一次。服装数量的多少,制作工艺的优劣,是衡量新娘智商的尺度,步入人生的“文凭”。婚后生儿育女,年轻的母亲将全部母爱倾注于下一代。于是,小巧玲珑的儿童帽子、儿童鞋子、口水围脖、儿童背带等婴儿用品,一件比一件精,一套比一套美。在这里,一套套制作精美的婴儿服装成了建立新家庭的重要标志,是苗族妇女人生旅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穿着不同服饰的苗族村民
不同服饰互不婚配
众所周知,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表征。苗族服饰在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苗族服装款式多样:上装有贯首服、无领服、圆领服,等等,这些服装又分为前摆长后摆短和前摆短后摆长等多种款式;下装有带裙、片裙、筒裙、裤裙等;裤子有长有短,裤脚有大有小,相差甚为悬殊。身着不同服装款式的苗族村民,从前是互不婚配的。
出嫁时穿的上轿衣
了解更多
【购买链接】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95161.html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788624.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喝喜酒-吴正光/dp/B016LTL9XA/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6713213&sr=1-1&keywords=喝喜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