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的文明》编辑手记
(2014-06-09 16:32:51)
标签:
文化图书历史 |
拿到这本书,下意识地去翻找合同,哦,2009年12月25日签的合同,是啊,时间很久了。
记得第一次见柳肃老师,是在这一年的11月7日,当时,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正召开“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我见到了之前仅有电话联系而未谋面的柳老师,他是会议的应邀嘉宾,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之后不久,我们就签了这本书,而此时,该书还未落笔。
之所以会找到柳肃老师,说来话长。
既然选定了建筑文化这个出版方向,又自诩要架起由专业通往大众的桥梁,那么,如何普及建筑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夙夜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不希望仅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去谈建筑,而是要把建筑拉回人们的日常视野,它包含有文化的、艺术的、政治的等多重属性。如同14世纪法国建筑师让·米尼奥所说,没有知识,技艺将没有(失去)价值(Ars sine sciencia nihil est)。因此,我希望作者知识结构中,有人文学科背景。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柳老师的文章引起我的关注。他的文章中,建筑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技术史,而是一个涵盖了政治、文化、艺术、经济等诸方面物化的历史。
一次拜访建筑图书出版前辈时,我又一次提出我的想法,希望先生能推荐合适的作者。先生缓缓起身,拿出几本他们曾在台湾出版的书,说,这是台湾出版社当年策划的一个系列,名字就叫“建筑文化”,他们找了一些大陆的知名学者来写,希望能通俗易懂,我看了看,觉得这个叫“柳肃”的作者,写得与众不同,有些味道。
哈,就这样,敲定了作者。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对于作者,我充满敬意和感激,对于读者,则是我的一份心意和一种期待。
(徐颖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