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摘自《建筑美学的春天》
标签:
荐书文化 |
分类: 书摘 |
寻根
建筑美学经济的磐石就是──人
地基之所以要打得深,是因为根基要立在磐石上,建筑才得以稳固地向天伸展。
对于建筑美学经济来说,这个磐石是什么呢?毫无疑问的,这个磐石就是“人”。
世界上每一个建筑物的建立,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人”,为了人的存在、联结以及使用空间的目的,提供不同的机能。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一样是博物馆,需要宽敞开阔的空间。有的博物馆你走进去觉得空间尺度很亲切,有的却觉得空旷而荒凉。亲切和空旷只是很细微的差别,但是,只差一点点,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
所以,什么样的建筑方法才能准确传达设计者的理念,引起使用者情感的共鸣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从“人”(使用者)的角度开始思考。
根据黄南渊的长期观察,日本对于建筑美学的观念,自古即有独特的生活文化特色与演进。现在,日本的建筑设计力高居亚洲之冠,而日本人是怎么思考建筑这件事呢?他们首先注重的,就是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语汇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模矩”(module coordination),以工业生产为例,一般系以10厘米为基数,日本人则以6尺(将近182厘米)作为一个基本的建筑空间尺度单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数字?日本建筑师的考虑是,很早以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把手伸直之后,平均高度是180厘米,以日本尺来计算,一尺是30.48厘米,6尺就是182厘米左右,所以就形成了这个基本的尺度。从这个尺度上,再去发展空间的语汇,形塑不一样的美感;日本空间的美感,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代表一个含义:建筑空间的高度,是以人的高度来订定,用这种方法订出长宽高的基本尺度(basic scale),就是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空间尺度需求,空间的秩序就如此产生了。
这种空间的秩序不只是理性,也包括了感性,从这种建筑里你可以清楚地看见,设计者考虑到人的感性需求空间,这种包含了感性的理性,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更深层的理性。
帕提农神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到现在只剩下断垣残壁,这么古老的建筑物,却仍然影响两千年后每一个学建筑的人。每年去希腊观赏这座神殿的观光客不计其数,他们不是因为认同希腊人的宗教,才前往那座“神殿”;他们是惊叹于那个“建筑”,以及当年古希腊建筑师的思维与努力。帕提农神殿的魅力在于,它的结构在理性上看起来是最简单的梁柱结构,但是在感性上,尽管现在失去了所有的装饰与功能,却仍然呈现出超越当代的美感体验。
被建筑名家伊东丰雄19启蒙,与多位日本知名建筑师合作的结构技师,任教于日本法政大学建筑学科的佐佐木睦朗教授,曾经撰写过一篇专文研究帕提农神殿的结构,文中提到神殿立面的8根柱子看起来笔直而雄伟,这种空间的秩序,是经过精密几何学计算的结果:
看似平坦的地面,是从中心点向两侧微微倾斜;柱体的本身上窄下宽,而且中间的宽度超过上下两端;最令人惊讶的是,看似笔直的柱子,竟以7厘米的内缩,微微向内倾斜站立。
就是这些细微的修正,使得原本在视觉上会产生的膨胀错觉,竟然完全不存在。这,就是一种考虑了人的视觉,包含了感性的理性。
那么,为了视觉上好看所做的这些调整,对于结构强度有没有影响呢?会不会动摇它的坚固程度呢?公元前400多年建造的神殿至今依然耸立,证明了它的结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今天,古希腊人的宗教早已逝去,但这个建筑物却仍然矗立在雅典卫城,这证明了真正深层的理性,不仅在建筑的理性(结构强度)上屹立不摇,而且在感性所创造的空间秩序上,一样产生了超越当代的影响力。
这就是包含了感性、以人为出发点的一种更深层的理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美学来看,真正感动人心的,是一种包含了理性的感性之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