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淝南乡土记(1)——军蒋、王嘴、张华三
(2012-11-29 14:02:03)
标签:
转载 |
2012年11月24日
上午9点,抵肥东县,考察军蒋、王咀等村。先是,已搜集相关图纸,并标注撮镇、桥头集镇北部军户村庄,得一曲线,已作《郢的边界》一文,此次调研,一方面验证此前对边界线地区军户聚落性质的猜想,另一方面,判定此次南部调研的区域范围是否合理。本文根据 11月24日日记修改
军蒋记忆
10点多,与陈主任等至撮镇,见镇长及文化站站长等地方领导。出发去军蒋村。
该村位于长乐集东部,临合裕路。有汤、唐、蒋等氏。村民云祖先因“充军”而来,故有军蒋之名。有一妇女,回忆上代传说祖先初来之时,四周无人,“草有一人多深”,言及此事,绘声绘色,如昨日发生。让我不仅想起西山驿昂氏“坏椭洼”的故事。其故事云:昂氏先祖于洪武三年,从凤阳南下,至合肥地界,遇一洼地,车椭磨坏,故而家于此地。肥东、巢湖各地,此类有关祖先移民的早期回忆举不胜举,从中可窥见明代移民的艰辛历程,实为六七百年以来地区的集体记忆。这也正是本地区文化形成的背景图案之一。
军蒋的唐、汤二姓,皆是后期从外迁来。据《汤氏宗谱》记载,祖先来自江苏句容(肥东北部有不少聚落均自句容迁来)。唐氏则来自撮镇唐坝村(该村现有人口约1000人,但临时人口达一点五万人。已处于城市、乡村发展边缘)。唐氏老谱毁于明末,其宗族似与黄麓之唐氏无关。
军蒋现存人口不多。共约20户,也有人称此村为“板结户”,云人口不发旺,相对周边村庄而言。近年来年轻人多出去打工或买房,村中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当地人戏称“99、38、61”。建筑面貌较为颓败。
误至王嘴
中午饭后,去军王嘴。由于司机不熟,误以为是撮镇旁之王嘴村。故而顺其自然,做一调查。先是,在镇政府里,见旁有三进祠堂,甚为宏伟。问之,乃“宣氏宗祠”。此王咀村,距离宣坝甚近,亦为宣坝之分支。村庄坐落店埠河边,远望可见店埠河岸。按:巢湖一带,称为“嘴”之地名很多,如中庙一带有王家嘴,黄麓有芦溪嘴,巢湖南部有嵹斓取6纪蝗胨叩母叩亍M踝齑逯妹蛴氲匦斡泄亍5弥迕瘢卮鹑粗е嵛幔幸恢心耆耍——“有典故,但不方便,不利于团结!”,百问而不答。后遇一老者,云此地确为一临水高地,后有窦氏在此耕作,取名“窦麻麻圩”,窦氏常欺负外来王氏,故而王氏将村名改为“王咀村”,言嘴能吃豆(窦),后来,竟因此将窦氏真的赶出地界。据说,窦氏现在还有一二户残留,村人所说的“不利于团结”,起因原来在此。
不过,虽则如此,也很难在村人的只言片语之中,取得更有逻辑性的解释。只能当做水陆通衢地区的一种历史现象——宗族对立和经济纷争来加以看待。这种纷争的解决办法,在这个故事中,是以地名为武器,用类似黑魔法的方法,对强大而不友善异姓加以驱逐。在肥东人民的心中,似乎地名也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具有驱除敌对,惩恶扬善的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肥东县刘罗蔡村,见《九龙攒珠》)
由于临近陆路水道,王咀村之建筑早已更新。沿街商铺,热闹非凡。只有少量历史遗物,如石柱础、石像,还显示着这个地区曾经的建筑状貌和文化风俗。
宣坝略读
宣坝,在王嘴之东。在王嘴村,见到《宣氏宗谱》一部,盛于木函,约有十余卷,近年新修。据谱记载:宣氏始祖名宣德成、宣伏九、宣保儒,三兄弟同自繁昌迁来,一般当地人称“老弟兄三个”。先至宣坝地界。保儒年幼,宣伏九后居他村。按族谱记载,当时户名造册,以保儒名登记。不知本地,是否还有宣保儒村?三兄弟后来归葬一处,坟墓并列。族人每每睹之而发聚族之思。清康熙中,为解决灌溉需要,宣坝修大塘一口,广数十亩,可灌溉周边数村。村人对这口大塘十分有感情。在族谱中,多有热情洋溢的歌颂。巢湖一带的许多家族,其生产和生活,和塘生死相依。
宣氏大塘边,传说有白月、黑月二地,围拢成圆形,类似太极图。太极之中心位置,各有小水洼,如两眼,一年四季水源不断。村人将宣坝大堂、白月、黑月一起,设计成族徽,足见后人对村庄环境的强烈依恋。
张华三
最后一站,去张华三村。村据撮镇之东。周围城建改造颇盛。村分华一、华二两组。按长临河村落的历史规律,笔者推测张华三也为村庄移民始祖的姓名。入村询问,老人皆忙于麻将,无暇抽空。有一老人,云族谱、祠堂都在张集。而祖先则自江西瓦屑坝而来。如果从江西瓦屑坝而来,为何先至张集,再向南方呢?
不过,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巢湖北岸半岛至撮镇、桥头集一线或偏北,有可能是南方移民者(此处指瓦屑坝移民者和徽州移民者)集中分布的北界。在《中国移民史》中,曾提到淮河是北方移民和南方移民的边界线。但这条分界线,应该也不是绝对的。在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应该存在一个既有北方移民也有南方移民的区域。肥东或许正处于这个较为复杂的区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