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标签:
杂谈 |
乌衣巷是六朝建康时期非常著名的名门望族聚居的生活区域。通常认为,古乌衣巷在今南京夫子庙文德桥南附近,即内秦淮河之东南区域,乌衣巷之西与今钞库街、大石坝街交接,东达白鹭洲公园,而当代复建的名为“乌衣巷”的仿古风貌街区所在,则可能只是更大范围的古乌衣巷基址的一部分。
而关于乌衣巷的更准确位置,古代文献记载也说法不一,“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一般认为,最重要的依据是明人顾起元所撰《客座赘语.卷六》中“王谢居址”条的分析:
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案:朱雀桥即朱雀桁也,地在今聚宝门内镇淮桥稍东,乌衣巷当剪子巷至武定桥一带是。盖桃叶渡在武定桥之东,而大令有渡江迎接之歌,知其家于此也。今周子隐读书台下,旧为光宅寺,乃梁武帝故居。六朝士大夫故多家此,其地又名南冈。武帝评书语曰:“南冈士夫徒尚风轨,不免寒乞。”正指是耳。偶闻友人论古事,以乌衣巷在今报恩寺右,西天寺前,傍重译桥者是,不知西天寺门所临之河,乃杨吴所凿之城壕,六代时未有此也。晋人多阻淮水南北而居,故郭璞为始兴公占宅,有“淮水竭,王氏灭”之谶。陈末,淮涸而王氏之衣冠文物始尽。据此诸书,王、谢故巷故不应远淮而向长干也。
这其中明确指出,乌衣巷是在镇淮桥以东,内、外秦淮河之间的区域,而且肯定不是指在外秦淮河以南的长干里附近。到清代,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之八》中也对此加以修正:“或云,今南门桥东南剪子巷至武定文德桥南一带皆是。”其时,清乾隆帝就曾因其美名而作《乌衣巷》诗对有关区域历史有所感怀:“南去秦淮朱雀桥,桥头有巷久名标。风流王谢乌衣处,历晋还称至宋朝。”
事实上,乌衣巷与南京历史上曾有过的其他权贵巷陌并无甚特殊之处,主要是因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才使它脍炙人口而流传千古。此外,关于“乌衣巷”名称之由来等,也一直被人所关注。
关于“乌衣巷”之名的由来,常见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因孙吴时期身着乌衣的禁卫军驻地为附近的“乌衣营”而得名。南朝宋人山谦之的《丹阳记》中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即孙权的禁卫军戍守于此,因士兵皆着乌色军衣,由乌衣营转变为乌衣巷。
其二,是根据东晋王导、谢安和纪瞻等豪门的富家子弟流行着乌衣而得名。当时的贵族少年穿着乌衣,以显示身份的尊贵区别门第,久而久之,他们居住的地方就逐渐被称为乌衣巷了。如明代《南畿志.卷之五》的“乌衣巷”条就称:“在府南,晋王导、谢安居此巷,其子弟皆乌衣,因名,巷口有朱雀桥。”
王、谢两家随东晋王朝迁居建康城乌衣巷,从乌衣巷里走出这些世家的诸多名人,如王氏家族中有东晋忠臣王导、王敦以及书圣王羲之等;谢氏家族中则有东晋重臣谢安、谢玄、谢石,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才女谢道韫、南齐文学家谢脁等均出身于此。
第三种说法,是根据民间传说王榭漂浮到的“乌衣国”而得名。而这种说法还认为刘禹锡《乌衣巷》名诗中的正句应为“王榭堂前燕”,其主要来源是南宋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卷之七中的“乌衣巷”条。原文如下:
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纸片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泪洒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暌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今岁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
这个凄美的传说是出自北宋秀才刘斧所撰的《青琐摭遗》一书,但是却在同代被《景定建康志》的作者评价为“尤可笑者”。时过景迁,这个说法到底可信度有多少,我们现在也已无从考证,记为一说罢。
凤凰台倚镇淮东,六代江山指顾中。晋邸黄旗曾渡马,金陵王气已飞龙。桥通朱雀连丹阙,巷绕乌衣接紫宫。王谢堂前双燕子,落花寒食又东风。
至隋灭南陈后,伴随着建康城堕入尘中,昔日六朝乌衣巷的繁华和荣耀,也从此烟消云散成为历史,仅供人凭吊了。尽管如此,乌衣巷及周边地区在后世的大多数时期,仍然是南京城的重要居民聚居地,展现了来源于市井的古都社会文化生态。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而“乌衣巷”之名也随着刘禹锡以来众多相关文学作品的不断强化,成就了古都南京的一个极其典型的凄婉追忆的象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居行于南京城中,用以缅怀前朝繁盛的又一个重要城市文化符号了。例如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在《西河.金陵怀古》就切中了与刘禹锡前诗的相同题材,通篇化用,可见乌衣巷、长干里以及前述之石头城、台城等,在当时的名望及对后世的影响多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