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晓阳:找寻失落的北京城

(2012-08-13 10:45:22)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

赵晓阳:找寻失落的北京城

《寻找老北京》(In Search of Old Peking)是一本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书,写于1933年,1935年在上海用英文出版。作者为美国人阿灵敦和英国人卢因森。

 刘易·查尔斯·阿灵敦(1859—1942)来中国时还不到20岁,先进入中国水师工作。中法战争结束后,进入中国海关工作,邮政脱离海关成为独立机构后,调入邮政局任邮政司。1920年退休后,在北京居住,从事写作和研究,终成著名的汉学家。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有时认识和理解不免肤浅,甚至错误,但反映出最初的汉学家们,以亲身经历和学识,揭开神秘中国文化的面纱,让世界从此接触和认识中国,不断地形成和修正世界的中国观,让中国无可置疑地卷入了世界主义和全球文化大潮。

    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也意味着世界走向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一过程中,外来的人们还更加主动、积极,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他们来到这神秘的中国,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各种著述,留下了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记录、研究和评论。作为都城的北京,它的一切对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更是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研究,而在这里生活、工作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察角度,使他们的记述和研究多了一层中国人习焉不察的独特之点,这其中相当部分系亲见亲闻,足以成为补充中文记载的正史资料。

阿灵敦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生活50多年的外国人,一个自称热爱古老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外国人,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和对世界文化的理解,不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还结合文史资料、民间传说等,对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老北京进行了翔实记录,在实际踏勘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也有颇多的记载。研究和回忆北京的书籍很多,但一个亲身经历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和目光写出的书并不多,一个外国人亲身经历并研究的书籍更不多,本书是继瑞典汉学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外,外国人研究北京城的第二本译著。阿灵敦并非仅仅是热爱旅游和生活在北京长达50年,他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传说、戏剧、官制等都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增加了此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内容广泛,叙述生动,地点包括皇城、内城、外城、郊区以及西山风景区,对每一地区的描述都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传说、地图方面的内容,甚至旅游点营业时间及价格。对著名的古迹还绘制了结构图,重大的历史事件绘制了插图。书中所描述的所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些甚至是当时还未做公开旅游的地方,他也通过自己特殊的方法得以参观并详细记载,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对外国使馆区及外国人在北京的公墓的描述都是其他书中难以见到的。

除本书外,阿灵敦还著有《中国戏剧史》(The Chinese Dra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ntil Today1930,《青龙过眼:一个在中国政府机构服务的外国人五十年的经历》Through the Dragon’s Eyes1931),编译了《中国名剧集》(Famous Chinese Plays1937)。

通过西方人对中国、北京的认识这面历史的西洋镜,从中领略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无疑将有助于反省和完善自身。如同鲁迅先生当年所警示的那样: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这正是该译作持中拿来,平直引荐的初衷,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本文摘自《寻找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