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报》专访《图解京剧艺术》责编徐颖(2011.11.14版)
(2011-11-17 11:16: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 |
记者(国际航空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当我拿到图解京剧艺术这本书时,就忍不住拿给编辑部的同事传阅,所有见过这本书的同事都是爱不释手。听说制作这本书的成本相当高,是这样的么?
徐颖(清华大学出版社文泉书局总经理,以下简称徐):这本书成本是有些高,但并没有到相当高的地步,从书本身能看到,我们并没有采用太多的印刷工艺和特殊的装帧方式,基本在国内彩色图书的印制成本和设计标准的范围内。为尽量降低成本,我们选择的是国产纸,印制单位也是我们社的常规合作印厂,因此性价比较好。该书的装帧设计由国内知名的设计师张志伟老师担纲,他是中国首位“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为了“把书做好”这一首要目的,主动将设计标准费降低,以减轻我们的成本压力。因此,总体上该书的成本属于中等水平吧。
记:一位朋友说一种书能让人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边喝茶或咖啡翻书页,随时邂逅到美的享受和知识的传达,而另外一些书则强调知识和兴趣快速高效传达,阅读时经常让他的茶凉了。无疑这是人的两种不同的精神需求。在数字技术大举冲击传统出版业的今天,《图解京剧艺术》这本书让我相信您把握到了传统纸质书应对冲击的一些很关键性的东西,这本书的面世让我看到了纸质书作为传统载体独具魅力的地方,我深信那种奇特的愉悦阅读体验是电子媒介所无法拥有的,这是刻意追寻的一种效果,或者只是偶然的效果?
徐:如果说这本书能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喜欢上并爱不释手,我们很欣慰。这本书从收稿到出版,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当然这期间还有其他事情同时在做)。期间,一在改稿,二在设计。介绍京剧的书其实不少,但能吸引普通读者并读进去的书并不多。作为出版人,传承文化普及知识是这个行业的职责所在。如何传承与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颇具代表性的国粹京剧艺术,通过图书架起一座通向大众的桥梁,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文字上,力求简洁明了,在配图上,希望直观生动,尽量将描述性的语言,用图表或图示的形式来代替,可让读者一目了然。图书的作者主要有两位,王如宗先生和谭元杰先生。王先生是位军旅作家,同时又是戏迷,谭先生则是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的资深学者,他们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普及京剧知识的热情,写就了这本书。我在决定做京剧这个选题时,就想到了将来要请张志伟老师来做设计最为合适,因为,我看到他以前设计的图书,感觉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设计风格稳重大气,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佩。因此,这本书如果能让大家喜爱,这种效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希望能与读者分享到一种阅读愉悦的同时,能领略京剧的大美所在,因此,书本身要美。
记:以前有一种说法是“出版是一艘大船,载这人类的精神去远航”,而现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业整体面貌是以娱乐业为主体的传媒集团凭借资本力量大量兼并独立出版社,出版业在向娱乐业靠拢,书目中也充斥了各种短命廉价畅销书。您对这种潮流变革是怎么看的?
徐:图书的使命是为了承载文化,传播知识。在资本推动下将图书作为娱乐载体,伤害的是文化。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一个真正出版人,该不畏浮云遮望眼吧。也只有认认真真地做出版,才能体会到图书带给我们的那份宁静中的力量和幸福。
记:伦敦查令十字街上以前被视为爱书人精神家园的书店变成了咖啡馆,哈曼顿的很多出版机构也搬迁到了新泽西,您怎么看出版业的变迁?
徐:至于出版的变革,具体说纸质图书的未来,我个人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所带来的结果。正如我们的阅读,并非一开始就使用纸质书一样。实体书店的遭遇也如此。新的时代会带来一些变化或变革,我们必须正视。公认的是,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变化,阅读本身不会消亡,那好,我们还是坐下来,好好把内容做好。
记:出版《图解京剧艺术》这样的好书,是源于传统中华文化承传的责任,还是出版社面对娱乐狂潮选择了文化价值的坚守?
徐:《图解京剧艺术》一书,不过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美好感受的编辑,认认真真地做着份内的事而已。京剧艺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滋养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作者积笔耕之劳和数十年之功成就了书稿,作为出版人,我们怎能不充满敬意地将这份工做好?这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责任和坚守,但更多的还是文化自觉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