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与作者的爱恨情仇(王乾任/文)

(2011-09-16 15:27:5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浅论编辑与作者间的关系-伯乐、母亲、密友情人>,认为理想的编辑与作者间关系,是建基在彼此信任之上,像伯乐、母亲、密友情人。然而,现实生活中,编辑与作者往往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且向各自的友人抱怨着,彷佛彼都在隐忍,而且随时都可能爆发。

 

编辑对作者的不满:爱下指导棋

 

    编辑对作者的抱怨,最常见的就是外行充当内行,而且还摆出不可一世的态度,硬是要对编辑下指导棋。

 

    举例来说,某些学术书的作者(通常也是大学教授),就相当看不起编辑,认为编辑没有资格修改更动其所写的文章,甚至认为编辑看不懂。因此,收到文章之后,只要乖乖的看看错字,校正一下标点符号,排排版,就可以拿去出版了。若有编辑胆敢对自己的论文提出意见,恐怕会换来一阵咆啸或冷潮热讽。

 

    学术书作者之所以会如此,大概一来是所写的东西比较专门,加上编辑的学历通常比作者低,学历至上论的偏见一下子就被引爆;二来是本身就是老师,习惯了上对下的关系;其三,台湾的基层编辑流动率高,偏向年轻,作者却多半较为年长且资深,因而形成在知识上的不对价关系。

 

    总而言之,爱下指导棋,认为自己的作品优秀到举世无双,不容更动,但实情却是,作品艰涩,文笔不通,难以阅读,又没有自知之明的作家,最容易被编辑诟病。

 

作者对编辑的不满:没能好好对待我的作品

 

    反过来说,作者对编辑也有满腔怨怼。一般来说,作者最受不了的,是编辑没有好好处理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书稿,随随便便出版了事。编辑制作过程散漫,排版设计美编明显拙劣,书出之后,书店看不到且毫无营销意愿,最后竟然还回头抱怨书很难卖是因为作者写得不好,却一点都不想想自己尽过多少出版人的专业,好好的推过这本书没?

 

    另外,作者对编辑最大的抱怨是,不愿据实以告,让作者了解(更别说参与)书辑制作流程与实际营运成本。彷佛作者只要乖乖的交稿,其它事情最好不要过问。其实,作者想了解或参与,只是对于自己作品的关心,并不一定是强势介入(毕竟绝大多数的作者都知道自己的专业并不在编辑)。但是,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希望呵护自己的作品的心情,若编辑不能好好响应这份心情(例如心里瞧不起作者的作品,只是因为工作才不得不接手做的心态),则在合作过程中就会出现裂痕。

 

编辑与作者:合者两利

 

    编辑与作者对彼此,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抱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却又是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于是,相处起来总感觉闷闷的。结果,书做出来也不尽人意,更别说销售长红了。

 

    编辑与作者鱼帮水、水帮鱼,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关系。作者少不了编辑,除非他只想出书自爽,不想把自己的辛苦结晶化为可读性高的作品,推广到市面上;编辑也少不了作者,毕竟作者是出版社重要的商品来源(虽然台湾市面上不少畅销书都是翻译书,但很少有出版社完全只出翻译书),没有作者提供稿件,出版社的经营,会比较辛苦一点(甚至我们放大来看,把译者、校对、审定、外包美编,推荐序/导读的作者全都包含进来,更能看出作者对出版社的重要性)。

 

    编辑和作者彼此间的抱怨,甚至不信任态度,往往来自本身过往的不愉快经验,于是在面对新的合作对象时,还没合作之前,就已经先预设了对方一定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甚至把某些举动标示为难相处,进而让误会更加容易发生。

 

编辑专业:连结、协商各方资源,成就书籍出版

 

    虽然这么说有点委屈编辑,不过,我认为编辑和作者的相处,应该付出较大的包容和耐心,并且主动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的情绪和想法。

 

    因为,编辑的专业,就在「连结」,就在作者群的管理,务必懂得协调整合不同编辑环节上的每一个合作对象,将他们收拢在一起,使书籍能够在预定上市时间出版,且达到一定的制作水平。

 

    至于写作者,其专业是创作,而不是送往迎来,且创作人的灵魂多半纤细敏感,对自己的创作领域以外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例如对市场就不甚了解),又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送往迎来,还多半拥有莫名的自信,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最棒(可是,若连这一点自信都没有的作者,通常写出来的作品也不用看了)。

 

    写作者的人格特质,本来就不是擅长送往迎来的人际交往,因而容易被贴上难搞、难沟通的标签。其实,未必是作者难搞,只是写作人的主观较强,自我防卫感较重又过分自信(因而禁不起批评),心思又比较细腻(动不动就有情绪),所以,在相处时必须格外小心,不要大剌剌的批评作者所写的东西,摆低姿态,用客气有礼貌而不失专业的态度和作者沟通,就可以慢慢地打开作者心防。

 

    编辑必须谨记,通情达理的作者是万中无一的奇才,难沟通又主观强的作者才是常态(这些特质却是成就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要以面对一般人的态度和方法和写作人相处,对写作人也不要抱持不切实际的,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也就不那么认为写作人难搞,搞得自己快抓狂。

 

    编辑工作有很大一部份就是要和这些难相处的人沟通,加上台湾不若欧美有作者代理人制度。不过,直接和拙于人际关系的作者沟通未必不好,毕竟,面对了解市场与作者价值的代理人,编辑未必能讨得到便宜。

 

当编辑遇上作者

 

    当编辑遇上作者,各自的资历、专业还有人格特质,都会影响这段关系的质量。举例来说,老编辑遇上老作家,彼此都了解编辑与市场,也了解自己风格和读者需求,合作起来自然顺畅,沟通上也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

 

    但是,如果编辑与作者双方有任何一方是菜鸟,甚至双方都是菜鸟,不了解编辑与出版流程却又不能好好静下心来沟通,那就很容易种下误会,而这个误会所造成的不愉快,又会影响往后和其它编辑/作者的合作态度。

 

    编辑隶属于公司,有组织的保护,比起大多数单打独斗的非畅销书作者,作者是相对无助的(这也是为何会让许多不善人际交往的作者更武装自己,摆出一副讨人厌的样子,其实内心深处是深层的焦虑与不安)。

 

    除了极少数情况是编辑有求于作者(编辑向作者约稿,或提案组稿),绝大多数的合作情况,都是作者有求于编辑,例如投稿给出版社,编辑审查作者的稿件,还有书籍进入编辑流程后的制作、排版、设计、印刷,出书后的发行与推广,乃至结款等等,作者都只能巴望出版社与编辑的照顾,希望出版社能够看重自己的作品。

 

    若是编辑能够多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就会知道,投入文字创作,是一种投资与产出极为不对称的劳动行为,若是非畅销书的职业作家,对于收入的缺乏保障的生存焦虑,很容易因为出版社的一点编辑出版进度的变动就抓狂、发作(例如更动出版时间,导致作者领取版税时间拖延,直接危及收入)。

 

    编辑与作者间最好的互动关系,是Case by Case的个案处理,不要让过去工作中的不愉快经验(特别是并非和眼前的合作者所造成的不愉快),影响了你对眼前的合作对象的态度。

 

    另外,编辑接手并非自己企划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作品之作者时,应该摆出编辑专业,不要让个人对作品的主观好恶影响了对作者的看法,间接把手上的稿件排序,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的作者给看扁了,这是极不专业,却是编辑常犯的错误。

 

    不过,编辑也不要被老作者给压得死死的,必须在编辑事务上坚持自己的专业(再加上谦虚有礼貌的沟通态度),让作者充分感受在出版过程中编辑的不可或缺性,以赢得(特别是专业书与畅销书)作者的尊重。

 

    每一次的合作都是全新的经验,都应该尽力去了解对方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尽可能说明,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立场,编辑要多包容作者一点,少将过去在工作上遇到的不愉快经验套在眼前之人的身上,那么,合作起来,应该能够减少无谓的摩擦,做出好的作品。(作者:王乾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