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盖房子,还有……
(秦裕/文)
曾招募志愿者到白俄罗斯展开协力造屋的胡湘玲,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获知台湾“九二一”地震灾区情形,由此激发出来的“小小的善念”,驱使她再度施行造屋计划。即使这已非初次尝试,但她还是充满了困惑——“我可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在她的《不只是盖房子》一书中,这样的疑问一再出现。对于那些参与这次计划的人,相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
的确,久居都市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热闹闹的繁华场地、舒适安逸的小家生活,而因着一场灾难,即将远离熟悉的环境,与许许多多不曾谋面的人们,一起开始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真不啻为一场“生活的脱轨”。可即使这样,即使心存疑惑,也下定了决心要去迎接这场“脱轨”。
生活节奏的加快,伴随着人们匆匆的脚步,终致人疲惫不堪;曾经怀揣着的理想与抱负,禁不住生存负累的重压,遗弃将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竟找不到可以驻足停留的空隙;拥挤的人群,只剩下一张张淡漠的脸……书中志愿者在回想中,多有提及参与活动的初衷,不论原因如何,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落,竟然大有相似之处。原来,繁华喧闹留给生活其中的人们竟还有这般无以名状的颓丧、孤寂,与自然灾难带给饱受身心剧痛的幸存者以茫然、无助乃至绝望相比,这样的生活就仿佛一场场无声无息的灾难,侵吞淹没着人们的激情与斗志。
脱离这生活轨迹,哪怕只是暂时的,似乎已显得有些迫切了。
若非亲身经历,真是无法想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和当地的灾民一起,都是在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栋木头房子。大到木头搭建的梁架、泥巴木屑灌注的墙体,小到一个个的榫头榫眼、一根根的木钉。工地上,除了大人之外,还会看到孩子们的身影,大家各司其职,又彼此协调,在互助协作的劳动中,有的是热情、善意。浇灌下去汗水,收获的,岂止是一栋房子?还有在劳动中获得成果的信心、希望和随着房子一天天的建起也日益浓厚的情感,而这或者正是所有疑问最终的答案。
不错,来到灾区进行造屋计划,确是为了帮助一些人,不论他们是这里的灾民,还是厌倦了现实生活的人们,但是帮助本身并不是终点。人们藉由这充满善意的相助,将能得到重新面对现实的勇气,摆脱生活困境的自信,以及建立在对未来美好憧憬基础上的希望,说到底,就是在互助中学会自助,在自助的同时做到互助。
就像作者在书中结束语中所说到的:“没有人知道下一次的灾难可能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也没有人能够确切计算,属于自己个人的灾难,是不是可能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出现。这个问题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我们需要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