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在形而上的探索

(2010-10-12 08:57:34)
标签:

路易·康

加利福尼亚州

开放宇宙

空间

界限

文化

分类: 书摘

光的宁静/虚无

 

    路易·康的建筑空间之最高意旨,是对现实世界纷扰面的一种清理。在每日生活实存的细琐繁杂挥之不去的各种景象里,他的建筑空间之光呈现了宁静,其孕育而出的宁静让人得以聆听灵魂的声音。透过动态生命想像力移转视觉,才能听到超越逻辑的体验性对话,事物也正是藉由相互依存、相互转置,才保留住类比逻辑的关系。宁静让人得以领悟沉潜在事物表象下的本质,领悟跟视觉意象含义相反的目光─路易·康所谓的“不可计量的事物”─领会到恒久与短暂间永远存在的歧异。光藉由空间形式引发的力量带入静谧,制造出偶然的“相遇”,把存在变为存在思维的回声。“寂静”并非“无声”的死寂,而是趋近纯粹状态的持续以至显现出无限绵延的开放性,是一种在持续中各种可能皆纷飞消散,没有任何既定对象的存在。不能为感官捕捉,也不是理智形塑的概念,更不是心理疏离的感觉。寂静的虚空是种世界自我的存在。

 

    在虚空中,事物所有的表象将全数剥落,没有任何事物能在此留下自身的痕迹。事物已非常态,它变得无法预见、无从确定,直到松动认知的锚定而飞翔。甚至,在此境况里的人对自己的常态定位亦不再清楚。在寂静虚空的场所中,人不再能表达自己的自我为何物。自我与其他事物一样,都以各自的根柢转成共同单一的不知与未明。概念与思辨皆无附着对象、无主客观差异,只能依直觉在偶然崩裂的当下,把握事物如其所是的存在。事物在非对象性、非客观性认知的锚定中显露自身,但这自身在根本上并未构成日常里感知的“某某”。正如音乐评论家道恩豪斯(B. P. Dauenhauer)所言:“寂静本身乃是一种主动的表现活动。”在空间中透过特有的光,驱散一切物质性在功能使用上的框限,揭露出独一无二的形式,航向无穷尽又相互联系的开放宇宙。就如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分33秒》(4'33)这件作品,藉由近乎纯粹寂静状态的“持续”,在每个听众的自我世界里制造了无数不可预期的偶发,开展出诠释无穷的音乐感知世界。静谧的虚空散发拆除了“确定”的“确定性”,用满室的怀疑将意义的唯一性此幻象吹散成无数碎片,每个碎片都隐藏着另一个秘密的意义,每个碎片也都寻求与其他碎片另一层意义相互关联的可能性。这种形式开启了更深层更广阔、层次更深维度更广的意义。

 

    宁静使人沐浴在记忆之光里,使过往历史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记忆以回忆召唤,让他们自己出场、引起回应。路易·康、安藤忠雄及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光空间建构呈现出来的静谧,宛如在大自然的广阔里唤起沉睡中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积淀的历史与记忆得以转身回返,不再走向寂灭的路途。宁静使人感受那些透过召唤苏醒的回忆,而回忆一经唤起,也相继牵动了储藏的无数记忆皱褶,并由之反应、招来无数非视觉当下的形象。过去时代形成的形象及象征交叠之处长久浸泡在时间的洪流里,由回忆与想像涂上了一层新意。记忆与历史虽然透过回想、回忆,由晦暗而光亮,却依旧保持着某种无法透明的神秘关系。

 

    在这种静谧之光里,时间似乎以一种过于异常的方式趋于静止不动,时间的凝滞使空间与日常生活最受忽略的炽烈部分再次相遇,将物质的现实推挤入神秘与非现实的领域,如同从现实的缝隙中撕裂出一种莫名的停滞气息,使之布满整个空间,吐露事物皆入其位的纯粹状态,同时反响于我们一种眼睛无以凝视的惊异与无穷无尽的无声缭绕。

 

    眼睛此时所看见的,不是回忆,不是想像,也不是心中营造的幻想,而是一种在时间感静止的刹那、源于一阵非梦的讶异颤动而整块填入身心的意象。意味着某种模式认知的松动,某个界限制约的撤除,超越了为某个标准所设置的界限。界限的存在对应着对于某些终极原因的依循。终极原因的唯一性排除了所有其他的可能原因,使社群性的人类依循因果链的线性特质,在社会制约里感知与生活,演绎现实生活的图像。不仅空间有界限,时间也有界限,思维有界限,感知与想像同样有界限,“事情已经发生”与“这事没发生”不可能同时存在,昨日的错误已经造成,今天不可能假装事情没有发生过,覆水难收,时间的线性秩序无法回复。这是一个有序有限的理性模式所描绘的世界,影射着另一个希腊社会一直非常迷恋、同时也是老庄思想推崇的“无限”世界。无限没有具体的模式与显著边界,自由翱翔在规范约制以外的广垠之中,它指涉界限外的多重可能与人类能力外的存在,以及隐藏在表面底下永远保持着的神秘迷濛。而未曾被揭露、未曾被感知或被体验、未曾被清楚言及、未曾在思想中闪现的东西,也许就是所谓的“真理”。

 

    在路易·康的建筑空间里,因为服务性空间与被服务性空间的区分各有归属(形式及构成),且让于变异中朝向统合步调的光蕴生其间,便可能产生寂静且具有沉思性的空间。亦由于空间转接形式构成之间的预留间隙,非功能性间隙与光线形态差异的共同参与,赋予了即使受到人的入侵、占据与使用等等扰动,仍能产生沉静力量的空间。

 

    路易·康的建筑其拟似对称的空间组成,其实只是一层“类古典”外衣,使其得以在表象形式里营建与传统的串接,且在人为建筑环境里不会造成剧烈扰动,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静态古典的属性。但只要阳光无从遮蔽时,对称的表层图像就会因为光线的明暗差异对比与灰阶的层次变化,转变而成一种再构建。静态的对称在光与时间推移产生重构的作用下,终止了其对称的空间形态,转向非对称动态光影的迷魅与施放。

 

 

案例

 

例一:路易 · 康(Louis I. Kahn)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生物研究中心(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夕阳西下时分跨出实验室,回走于光影交错间,视网膜的角落似乎燃起了孕育人类文明的那第一道温暖火光。无数道彼此平行并与其他量体倾斜的清水模板R.C.墙,因为载负着整面光亮而不再是墙,水泥的物质性于明暗交织中被抽离,耳膜内回响着寂静不明的大地之声,全身感官皆已然开展,促使意志移往光明的方向。此时此刻,白昼的实验室建筑不再得见,天地与水无边无界,只剩一片明暗光暖交错的缤纷,那么沉寂、如此静谧,足以酝酿沉思的泉涌及其流泻。朝内回响的时间取代了客观的钟表时间,分秒的惯常流速顿时化为乌有,在满眼框景那独一无二的瞬间,即便仅是眨眼的刹那都似绵绵流长。时间逾越了固定的步调,漫流于似虚又实的特殊存有形式。人在此空间场景内相融于自然,却超乎了时间宇宙命定的形式,以新的关系反制时间的阴影。路易·康的建筑世界创作出内向的时间,以与钟表记示的真实时间彼此抗衡。他的空间将外在时间凝结转化,把一个短暂的瞬间做了无限的延伸,让时间予以空间化。

 

例二:Aranguren & Gallegos(Maia José Aranguren & José González Gallegos)

   西班牙Cáceres卡塞雷斯美术馆(Cáceres Fine Arts Museum)

 

    在黑暗又幽深的空间里,一年又一年的日出在远处窗外徘徊,俟机进入黑黝的室内,一束瞬时的炽热火焰,把光的力量传送到顶点。这赤光烈焰快速掠过冰冷的地表,弹射残留剩余的光与热,使其漫开、烘暖灰寒的四壁,然后悄然消失。火焰般的光以猛烈的姿态出现,并在不到一刻钟的短暂时间里退去,以最后的余热温润灰暗的室内,对抗着室外冬日的冷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