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十里铺窑洞门楼村落陈志华黄土高原文化 |
分类: 书摘 |
窑洞是十里铺及周围黄土高原上的代表性民居建筑,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由于窑洞取材便易,节省耕地,能够合理利用地形和空间,适应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窑内冬暖夏凉,适宜人居。加之十里铺一带黄土层厚实,塬沟交错,因此这里的窑洞建筑发展得比较完善、成熟。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使得窑洞具有了相对稳定而科学的建造方法、明确的功能分类、合理的给排水和卫生设施、恰当的维修方法以及独具风格的装饰艺术等,成为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十里铺是一个窑洞的村落,从最初在道沟两边建造沟崖窑发展到现在,村中有了完整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窑院,尤其是从塬面进入的、低于地面的地坑院,不但隐蔽性很好,也形成一个闭合、完整、安静的生活空间。窑院内各个部分都有合理的功能和位置安排,厨房、牲口圈、粮囤、水井、堆放杂物的地方、厕所以至村中的小庙、甚至死后的墓坑,都在窑洞里。窑洞成为人们起居生活的场所,而人们也用创造的热情,不断装饰窑洞,使它更坚固、更安全、更美观。从村中各种各样的窑脸、形式多样的门楼、大门斗方上的题字以及细致秀丽的门窗等等,你能感觉到,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对于家园和生活的热爱。
本书文字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从历史与地理背景入手,讲述十里铺村从交通要道发展到驿站,驿站撤销后有流民定居而形成杂姓村落的过程。第二章分析了窑洞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类型,反映出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指出十里铺村由于窑洞沿道沟两侧分布而形成的长条形的村落结构。第三章讲窑洞的构造和施工,挖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建成后要经常维修,并且分析了窑洞必不可少的火炕的建造过程。第四章讲述窑院中各个窑洞的分类和功能,并分析了取水的水井、排水的渗井、作为安全设施和门面装饰的门楼以及卫生设施等。第五章是公共建筑,分析十里铺的两座小庙、一座文昌阁及大车店等公共建筑。第二部分为散文化的采访记录,共有四篇文章,记述了在调查十里铺的过程中采访的剪纸能手文谷茸、绣花大娘朱秀珍的故事,并从调查过程中参加的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折射出黄土高原上的乡风民俗。
最后的图版篇,则以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轴测图等,展现十里铺村落、街道的布局,以及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并反映了窑脸、门楼、水井、火炕、厨窑、卫生厕、烤烟炉等生产、生活的细部建筑以及夯土工具的造型、结构等。
《十里铺》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60335
定价: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