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选到先提案。开始前,亚历山大·加文走过来说:“李布斯金先生,你知道现在全球有20亿人在收看转播。”就算我对公开演讲颇有经验,这话也不是我想听的。
只有13岁的雷切尔转身拍拍我的背,对我说:“老爸,别担心,只管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在那个时刻,她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我母亲曾经说:“这不是一群人,只是一个跟你面对面讲话的血肉之躯。”20亿个血肉之躯,没关系的。
我告诉在座的人,我的方案叫做“回忆之基”(Memory
Foundations)。我告诉他们,我和尼娜在地下看到的那堵潮湿溜滑的连续壁和岩床。我告诉他们,我在坑底回想到我家抵达纽约港的情景,就在这附近的海上,而当时仰望自由女神雕像的回忆是我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我构想了5栋高楼——但并不是非常高——自南而北,一栋高似一栋,螺旋而升,有如自由女神手中火炬。最高的那一栋有1776米(541英尺),以纪念《独立宣言》把民主带到现代世界的年代。我要在这栋建筑物的高楼层设置植物园,以肯定生命。
在深入曼哈顿的岩床底下,还会有一处纪念碑,展示世贸中心的地基,沿着地下连续壁还有走道。其他5栋翼护在旁的建筑有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建筑。我想要把那一天的英雄人物牢记在心,我在地图上找出那天救难人员、警察、消防员走过的路线,把这路线化为设计的一部分,将之转为从富尔顿街(Fulton
Street)和格林威治街(Greenwich
Street)交叉口的公共空间(我称之为“‘9·11’广场”)射向城市的通道。
我还构想了一个更大的广场,这块三角形区域将会成为曼哈顿下城最大的公共空间,我称之为“光之楔”(The Wedge of
Light)。灵感来自我们10月走到世贸遗址底部时,从云端射出的阳光。这个广场让世贸中心西滨哈德逊河,东连华尔街,并由两道光线来界定。第一道光线会在每年9月11日早上8点46分亮起,这是第一架喷气客机撞到北塔的时间。第二道光线会标示出第二座塔在10点28分崩塌的地点。这一天的这两个时间会标界出“光之楔”,纪念在那个令人无法忘怀的早晨所发生的事。
当我引领着听众走进我的设计构想时,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眼光深入我心。我说完时,现场一片寂静,然后掌声慢慢响起,越来越响,许多人站了起来。我仔细看看人群中的脸孔,许多人在哭泣。
我倾听了自己的经验,所以能动人心弦,广泛引起共鸣。我想找寻话语和意象来说明在许多人心底潜藏的感受。这么做的时候,我想出了一套方案,能将这个地方的意义涵括在内。
此文摘自911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体建筑规划师——丹尼尔·李布斯金新书《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01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