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对书稿的体会

(2008-01-21 15:44:07)
标签:

校对

体会

新闻讲座

教育

分类: 新闻讲座
一、标点符号的运用规范

    几年的新闻工作生活,不难发现原来有一些标点符号使用和文字使用中的习惯居然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已经伴随着我。重新看看曾经走过的这条路,我才意识到并改正过来。这是终生难忘的。

现在我将把这次改稿中发现的我的一些常识性错误记录下来,以警醒自己及他人。

    1.引号使用的错误

误:“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经验,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里的右引号”应放在句号外,因为它是对这句完整句子的引用。

正:“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经验,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误: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之学。”这里的右引号”应放在句号内,因为“爱智慧之学”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

正: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之学”。

2.冒号使用的错误

误:教师必须完成这样三项任务:第一:激励学生思考。第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三:提供知识材料。这里,第一第二第三后面都应该用逗号而不是冒号。

正:第一,激励学生思考。第二,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三,提供知识材料。

误: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病就在于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知识的奴隶,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这里的冒号应为逗号,因为后面的句子没用带引号的原话。

正: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病就在于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知识的奴隶,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

3.省略号使用的错误

误:这样的创造使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省略号本身就已是一种间隔的标志,因此,在它前后都不需要再加上其它符号。

正:这样的创造使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

4.顿号使用的错误

误: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这里每一个引号后面不需用顿号,因为没有区分句子的意思。

正: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

5.半字线和一字线使用的错误

误: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这里应该用一字线而不是半字线。道理不明。

正: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

6.脚注使用的错误

误:而且“还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欢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这里的脚注应放在句号和引号外。

正:而且“还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的、发现的欢乐,使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误:最后,他还具有道德直觉 。这里的脚注同样应放在句号外。

正:最后,他还具有道德直觉。

7.书名号使用的错误

误:可以腾出时间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组织开展的课题——《模糊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里,课题应该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

正:可以腾出时间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组织开展的课题——“模糊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8.时分使用的错误

误:12:35分。这里,12:35本身就已是小时和分钟的意思,不需再加上“分”字。

正:12:35

9.破折号使用的错误

误:“五个字”是实现“适度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也就是启——精——探——讨——思。这里不应用破折号,而应用一字线。

正:“五个字”是实现“适度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也就是启—精—探—讨—思。

10.顿号使用的错误

按照出版社的规定,书稿的各级标题分别是:一、(一)1.(1)

误:1、这里,作为三级标题,在序号后面必须用圆点。

正:1.

这只是我在使用标点符号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的举例。我只是这方面常识性错误进行归纳,以使自己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二、
常用字词的运用规范

    1.象与像

象:字典解释为“形状”“样子”,或“象征”,即用具体的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像:字典解释为“相似”“好像”,或“比如”“比方”。

误:好象……一样

正:好像……一样(以某物喻某物,且是暗喻)

这里,编辑们有一个错误,把我写的所有“想象”“想象力”中的“象”都改成了“像”。显然,他们不了解心理学的这个专有名词。心理学中的“想象”指的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含义与涵义

含义:意指带有某种意思,不完全表露出来;或里面存在着,表面不清晰。

涵义:意指包含、包容。

误:涵义剖析

正:含义剖析(我这里指剖析表面尚不清晰的内含的意思)

上述两个词含义接近,意思相当,在某种场合上可以互换。

3.唉与哎

唉:字典解释为表示伤感或惋惜。

哎:字典解释为表示不满或提醒,惊讶或痛苦。

误:哎!我叹了口气。

正:唉!我叹了口气(我文中表示的是惋惜而不是痛苦)

4.浮躁与浮燥

躁:字典解释为急躁、性急、不冷静。

燥:字典解释为干燥、燥热,如天气干燥。

误:心气浮燥

正:心气浮躁(我文中表示的是内心性子的急躁,而不是天气的干燥)

5.唯一与惟一,唯此与惟此

唯:字典解释“同‘惟’。”

惟:字典解释“单单”“只有”,或“但是”等。

误:她是留学英国的广西惟一代表。

正;她是留学英国的广西唯一代表。

编辑把我写的“唯一”改成了“惟一”,但我觉得“唯一”更贴切,因此仍坚持用“唯一”。

误:唯其如此

正:惟其如此

编辑把我写的“惟其如此”中的“惟”改成了“唯”,我觉不准确,仍坚持“惟其如此”。

6.决与绝

决:字典解释为决定、肯定。

绝:字典解释为极端、一定、无论如何。

误:决不允许

正:绝不允许(含义更绝对些)

误:决不会

正:绝不会(表态更极端些)

7.制定与制订

定:规定的,使不移动

订:改正、修改

误:制定教学计划

正:制订教学计划(其实很难说哪一个对,关键看是制定一个原来没有的计划使其指导自己,还是制订一个原来已有的计划,主要是修订)

8.再之、再次与最后

我原来在写到具体内容的多方面含义时,喜欢用“首先”“其次”“再次”,编辑在改稿时,把我所列的最后一点所用的“再次”或“再之”都改成了“最后”,我理解有一个终结性的含义在内。

9.部分与部份

分:同“份”

份:整体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份

误:有机组成部份

正;有机组成部分

10.执着与执著

着:穿、接触。

著:附着、穿着。后作“着”。

误:执着

正:执著(其实两者都可以,可能执著的写法更具文言文的色彩)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犯的错误:凡是涉及到称谓的,原则上应写全称,以避免自己明白而读者不清楚的现象。

误:广西区人民政府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误:广西师大出版社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也许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而我是最不能容许文本中这些常识性的错误的。应验了一句话:学无止境。

 
三、
几组最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下面是几组错别字是在纠正屏幕语言文字差错中,出错频率最多的,现列出,供大家参考。

     (一)“象”和“像”

    作单纯词只用于“大象”,动词性语素,“象”表示“仿效、摹拟”,但用得很少,常见的只有“象形、象声”。

    名词“象”表示“实际的形状、样子”,如“景象、天象”。也表示“大象”。

    名词“像”表示制成的形象。例如“给他画张像”。

    动词“像”表示:

    (1) 两个事物有较多共同点。例如“他像他爸爸”,“他脾气像他哥”“人群像潮水”,“红得像火”。

    (2) 表示“比如”,是举例的意思,例如“像这样的电视剧”“像这样的演员”。副词“像”表示“好象”,例如“我觉得像看过这部电视剧”,“像是人的脚步声”。

    总体来看,当单音词用时,除“大象”外,“象”很少单用,一般都要用“像”。在双音词中,用“象”还是用“像”,应以《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10月印)为准。

    包含“象”和“像”的常用词有:

    象声词 象形 象牙 象征 表象 抽象 对象 旱象 迹象 假象 景象 气象 现象 形象 印象 包罗万象 盲人摸象

    像话 像模像样 像样 好像 画像 偶像 群像 人像 神像 塑像 肖像 遗像 音像 画像 A像B  像……一样

    注:“想像”较常用,但用“想象”也不算错。

     (二)“分”(fèn)和“份”

    名词“分”(fèn)表示成分(如“水分”)、范围(如 “分内”)、分寸(如“恰如其分”)、名誉(如“名分”)等。

    名词“份”表示地位(如“够坐软卧的份儿”)、状况(如“穷到这个份儿上”)等。

    作量词时,用“分”、“份”均可,但用“份”较好,用“分”也不算错。

    包含“分”、“份”的常用词语有:

    分量 分外 分子(指人) 安分 辈分 本分 部分 成分 充分 处分 非分 福分 过分 名分 情分 生分 天分 养分 缘分

    份额 份儿饭 份子(做礼物的现金) 年份 省份 月份 一份(分)儿

    注:“身份”现在较常用,用“身份”也不算错。“股份”较常用,用“股份”也不算错。

     (三)“度”和“渡”

    当动词用时,“渡”用于与水相关的江河湖海,有时也用于难关、危机等。

    “度”则用于时间相关的“光阴、岁月、节目”等。

    以下列出常用词语:

    度假 度日 欢度春节 过度(超过一定的限度)

    渡槽 渡船 渡口 渡轮 渡过难关 渡过艰苦岁月 摆渡 过渡(乘船过河;转入另一阶段) 过渡时期 横渡 强渡 渡头 引渡

     (四)“做”和“作”

    “做”与“作”都有表示“制作、制造”、“充当”的意思,但做用得更通俗和具体一些,如“做衣服”、请客“做东”等;做还有表示“举行、举办”的意思,如做生日、做寿等;“作”在古文中用得较多,在成语和约定俗成的说法中用得较多,字义较“做”更为丰富,但其主要意思是“起、起立、兴起、振起”,如“日出而作”,“一鼓作气”等。

     (五)“联”和“连”

    “联”与“连”都有表示“连接”的意思,但“连”的对象往往更具体一些,常指具体的物体连接,如“骨肉相连”、“藕断丝连”;而“联”的对象往往更抽象一些,多指组织、两个或多个东西的并列连接,如“联合国”、“联合会”、“联邦”、“联盟”等。

     (六)“年轻人”与“青年人”

    轻,有“分量不大、价值不高、费力不多”的意思。年轻,是指年龄上“分量不大”,如“年纪轻轻”,在这种情况下,“轻”字多作状语;青,则指植物的颜色,可用来比喻年轻,如青年、青工等,在这种情况下,“青”字多为形容词,作定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