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2009-05-02 10:10:25)
标签:

李清照

百脉泉

清照词园

赵明诚

文化

杂谈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1)

 

    我离开济南,便在4月20日向据说是李清照的故里章丘市挺进。关于李清照的家乡究竟是在济南还是在章丘,素有争议。我们暂且放下此事。我唯一想知道的,就是和李清照有关联的另一所在会是什么样子!

    原来章丘的李清照纪念馆也并不是单一而立,而是在章丘的百脉泉公园之内。看来,在现代人的眼中,李清照是和清泉拼上了。济南的李清照纪念堂是在趵突泉公园内,旁边还有嫩玉泉、柳絮泉和黑虎泉。而章丘的李清照词园在百脉泉公园内。似乎,李清照的灵气都是这些清泉赐予的。这样想也不错,谁叫这易安大词人名曰“清照”呢?

    不过,在游完了百脉泉内的李清照词园以后,我觉得章丘的清照词园可是比趵突泉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强多了,不但是其恢宏而大气,全面而幽雅,单其里边的李清照雕像,立刻就能给人一种站立在词人身边,体会词人豪迈的意境!而且这章丘百脉泉公园也基本上将清照词园放在了首位的!

   下面我令朋友们走走。

  这幅图片是远远望去的清照词园全景。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走进公园不远,在红花绿树的映照之中,我便能看见一处人物的雕像。她站立于一处山顶上,正一手拿书一边远望。晴天、绿树、红叶、微风、人影,看上去甚是自然优美。也许一首震惊后人的婉约词便由此而生。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3 这就是李清照雕像台,远看似一叶舟,近看却是一处山崖。正好雕塑了李清照的一生。在经历国破家亡的阵痛和逃亡生涯中,完成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力作,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史诗,一处丰碑。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4 从李清照塑像处望清照词园,在水天中间,在绿树丛中,在藕荷塘里,在翠竹之内。章丘人叶正是按着李清照词中的意境来塑造这清照词园的。我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5 这就是李清照塑像。从这里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想象出李清照的那眉清目秀的容貌来。李清照长相究竟如何,恐怕现在有太多的人想知道,应该是和这幅塑像差不多的。她的夫君赵明诚在李清照三十一岁时,请人给李清照画了一幅画像,和这塑像大体相当。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6 仿照李清照词中描写的景物,章丘人下了一番功夫,在百脉泉内塑造了竹园、荷塘、假山等景物,很形象地展现当时的景象。这是庭院深的石碑。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7 这是梅亭。在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中,写梅的作品非常多。那是因为此时北宋灭亡,南宋刚刚建立,曾经无限辉煌的大宋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李清照本人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所以,李清照常常用梅花的品格来勉励自己。看这首《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山东章丘百脉泉----李清照词园

 

    李清照最有名的词《一剪梅》已经被现代人谱成歌曲,经常被人们传唱。其中也有一个梅字,却是作为词牌名存在的。李清照的一生很特别,虽然生在士大夫之家,却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北宋灭亡以后,她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大批金石文物,几乎落入金人之手,李清照也差点被戴上投降大金的帽子。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立场,李清照只身赶着大车拉着文物去追赶难逃的皇族。路上所经历的风雨是难以想象的。

   好了,我们就用《一剪梅》来结束这篇博文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文于2009.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