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发明原理详解(34)——抛弃与再生
(2009-05-28 20:56: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方法工具 |
抛弃与再生(rejecting regenerating parts)原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抛弃或改变物体中已经完成其功能和无用的部分(通过溶解、蒸发等手段)。
比如:在药品中使用消溶性胶囊;火箭飞行中的分离抛弃。
2.在过程中迅速补充物体所消耗和减少的部分。
比如:自动铅笔;自动磨快割草机的刀片。
TRIZ故事34——成品油运输送的困境
一家石油化工厂,需要经常使用同一条管道长距离轮换输送不同种类的成品油。为避免不同液体混合到一起,需要在转换输送液体时,在2种液体间加一个分离器,将液体分隔开来。常用的分隔器是一个活塞状的橡胶球。
“这种分隔器经常不能保证效果,”经理说,“因为管道中液体处于高压状态,液体会渗透过分分隔器而产生混合。”
“而且,因为我们的管道每200公里就有一个泵站,分隔器不能通过泵站,需要取出来,再放到下一段管道。”经理介绍道,“我们需要一种分隔器,既能通过泵站又能避免不同液体产生混合。”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
突然,TRIZ先生出现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分隔器,”他说,“既分隔又不能存在,可以这样来考虑……”
于是,一个基于抛弃原理的解决方案产生了。
用氨水做分隔器,可以与油一样通过泵站。在到达目的地后,氨水会变成气体挥发掉,对成品油没有产生危害。氨水完成自己的分割使命后被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