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辖莲都、龙泉、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景宁七县一市一区,全市181个乡(镇)3480个行政村,总人口25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1万人。土地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38%。是瓯江、钱塘江等六江之源头,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称之“浙江绿谷”。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物等四大资源均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79.1%,素有“浙南林海”之称。境内地势高峻,跌宕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芽尖和庆元县百山祖分别为江浙第一、二高峰。有国家级凤阳山—百山祖及省级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各1处,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四处,森林公园7处,还有古代、近代的人文景观,以及许多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等。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地势的不同影响,造成全市气候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域性和垂直差异性,为农业发展多样性和多层次、多品种的生态立体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丽水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形成了丽水特色农业,物产丰富,主要名特优农产品有香菇、木耳、笋干、茶叶、柑桔、杨梅、雪梨、黄花菜、缙云麻鸭、处州白莲、青田田鱼、松阳晒红烟等。
http://www.lsnj110.gov.cn/uploadFiles/2007-06/1182397351768.jpg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面积占浙江省的1/6,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余亩。有耕地面积135万亩,园地面积100万亩,林地面积2142万亩,未利用土地160万亩。按地貌类型分有中山面积1778万亩,低山面积489万亩,丘陵204万亩,河谷盆地76万亩。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粗骨土和水稻土等。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700—800米以上的山地,紫色土、粗骨土呈斑状分布,水稻土则分布在各山谷、河谷、小盆地。
【气候资源】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热、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又有显著的垂直差异,山地小气候丰富多彩。常年平均气温16.9—18.5℃,极端最高温度37.6—41.7℃,极端最低温-5.3—-13.1℃。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无霜期26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00—1750毫米,大体上为南部、西南部多,中部、北部少。11月至次年1月降雨量少,3—6月降雨量多,7—8月高温晴热常发生伏旱。由于地势高低显著,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山地小气候是全市山区气候的重要资源之一,由阴坡、阳坡、峡谷、山脊、马蹄形等小地形所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局部气候,其光、热、水的组合都各有特点,这为多类型、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水资源】丽水水资源丰富,水体质量良好。全市有瓯江、钱塘江、椒江、闽江、飞云江和交溪等六大水系。各河流因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变迁和地形地势的控制,主干流呈脉状分布,溪流纵横,源短流急,两侧悬崖峭壁,河床切割较深,纵向比降较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瓯江水系是全市的主干水系,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龙泉交界的百山祖北麓锅帽尖,主要支流有松阴溪、好溪、小溪、宣平溪、太平港等,本市境内干流长316公里,占全长的81.4%,流域面积1308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2.8%。全市河川径流量(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趋势基本上与降水一致,但不同地区,由于降水量、人口密度的不同,水资源的耕地亩均和人均水量差异较大。丽水是省内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95.2%的地面水符合国家Ⅰ、Ⅱ类水质标准。由于山区田高水低,耕地分散,自然贮水能力低,又缺乏控制性的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是造成易旱易涝和靠天田的主要原因。
【种植业】丽水是浙江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知的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大型真菌等38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65科,852属,2556种;大型真菌14目,51科,176属,716种;苔藓植物58科,132属,295种;蕨类植物41科,88属,325种。植物种类按不同经济性状可分有淀粉植物、纤维植物、水果植物、饲料植物、观赏植物、油料植物、中药材植物、化工原料植物等。可利用的野生植物620多种,可供食用真菌281种,食药兼用真菌43种。根据不同的利用价值经过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品种资源不断更新,农家品种逐渐被推广品种所代替。全市推广应用粮、油(油菜)、瓜、豆、菜类品种361个,柑桔、桃、李、梨、柿、杏、杨梅、枇杷、葡萄、石榴、樱桃、猕猴桃等水果品种194个,引进无性系迎霜、银猴、龙井43、乌牛早、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等茶叶品种24个,香菇、黑木耳、银耳、牛肝菌、灵芝、茯苓等食药用菌有大量的新种、新变种和浙江新记录种,不断引进新的菌株。
种植业包括耕地作物,园地作物两大类。耕地以种粮食作物为主,也有油料、蔬菜、瓜果、食用菌、烟叶、糖料、花生、药材、苧麻等经济作物;园地作物主要以水干果、茶叶、蚕桑、雷竹等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主。
粮食生产是种植业的主要内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基础。“十五”平均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万亩,粮食总产量55万吨,其中谷物面积120万亩,豆类面积30万亩,薯类面积20万亩。有一年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0万亩,主要是蔬菜、瓜果、油菜籽、花生、药材、烟叶、花卉、糖料、芝麻、席草等。农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结构得到调整,品种优化,农田种植从单纯的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食用菌是我市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年食用菌栽培量4.7亿袋,产量35万吨(鲜),年均产值12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比重的1/3,全市常年食用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庆元、龙泉、景宁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灵芝之乡”。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菇农的生产技能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全市有4万多人带着技术到全国200多个县、市开发食用菌产业,香菇异地栽培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区大、中、小城市。近年来,草腐类和珍稀食、药用菌,开发野生菌,发展反季节生产和设施栽培,特色菇类增加,品种结构调整,菇品质量优化。目前,全市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有20多种,全市食用菌生产已从香菇王国向食用菌王国迈进。全市食用菌相关产业扩张较快,从业人员达25万人左右。形成了全国最具规模的食用菌原材料设备生产、销售集散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木耳菌种产销地。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工户650余家。食用菌品牌培育加快,香菇文化效应显现,中国香菇之乡”、“中国灵芝之乡”、“庆元香菇”地理标志,都显现了丽水深厚的香菇文化底蕴。
丽水蔬菜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产量、产值增长迅速,科技推广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快,蔬菜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8万亩,蔬菜总产量125万吨。全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以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以及马铃薯为主的块状优势产区格局,松阳蚕豌豆、碧湖长豇豆等均形成较大生产规模,产品主销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呈现明显的块状结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山地蔬菜发展迅猛,比重增大,蔬菜生产从城郊型逐步向山地和高山区域发展,生产布局得到较大调整,遂昌、缙云、庆元、龙泉、景宁等地充分利用当地高山气候条件和生态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山地蔬菜,巧打季节差,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全市蔬菜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5%,蔬菜大、中、小棚和地膜等设施栽培技术迅速推广,塑料遮阳网、防虫网、微蓄微灌等优质蔬菜生产和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多万亩。蔬菜生产从满足本地菜篮子供应为目的发展到商品贸易,增加农民收入。
园地经济作物以果茶桑为主。水干果主要有柑桔、桃子、杨梅、梨子、板栗、葡萄、枇杷、苹果、石榴、樱桃、山楂、柿、杏、李、梅、枣、猕猴桃、无花果等。我市自然条件适宜水干果的生长,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水干果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全市水果面积65万亩,水果总产量31万吨,桃、梨、杨梅、葡萄、枇杷、柿、石榴等小水果发展较快,实现了多种类多熟制搭配,品种结构优化,特色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丽水果品质优,美名远扬。莲都椪柑、松阳脐橙、云和雪梨、处州枇杷等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优质农产品称号,确立了"山水牌"椪柑、"梦阳牌"脐橙、"金蜜果牌"山田温州蜜柑、云和雪梨等品牌产品。莲都区被命名为中国柑桔之乡,松阳县被命名为浙江脐橙之乡。
丽水产茶历史悠久,史载三国时即产茶叶。历来以自然品质优异而闻名中外,有景宁惠明茶、龙泉贡茶、遂昌太虚妙露茶、松阳卯山仙茶等先后被列为贡品名茶。我市广阔的低山缓坡和中高山区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山区独特的凉爽气候和生态环境,为茶叶的优良品质创造了天然条件。全市有千亩以上茶园的乡镇87个,遂昌县大柘镇是目前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乡镇。近年来,全市各地把茶叶生产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到2006年全市茶园面积35万亩、茶叶总产量1.7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2万吨。金奖惠明、松阳银猴获浙江十大名茶,全市有30个茶叶产品获国家有机茶、绿色食品认证。
【养殖业】全市有已知野生动物有2618种,脊椎动物110科,304属,505种,其中哺乳动物58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35种,鸟类259种,鱼类100种,有昆虫类200科,211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61种,其中鼋、金斑喙凤蝶等11种,二类保护的有50种。丽水饲养的畜禽品种约50个左右,本地品种较少,大部分从外地引进。猪除了引进杂交种以外,本地良种有碧湖猪、缙云小溪乌、龙泉黑猪、庆元黑猪、壶镇花猪等。鸭以当地麻鸭、番鸭居多,缙云麻鸭为主要品种,通过提纯复壮,2006年缙云麻鸭作为地方培育新品种已经浙江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公布。引进品种有金定鸭、北京鸭、龙岩鸭、法国番鸭等。畜禽饲养种类还有羊、兔、鹿、水貂、鸡、鹅、鸽、鹌鹑、蜂等。渔业生产以山塘水库养鱼为主,“青田田鱼”闻名中外,莲都、缙云、云和、龙泉等地也有稻田养鱼传统,瓯江彩鲤是新开发的地方良种,具明显的种质资源价值。泥鳅、田螺、黄鳝等地方传统水产品种丰富,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引进的水产养殖品种繁多,养殖技术不断提高。
全市养殖业包括畜牧、家禽、水产及经济动物养殖等。丽水牧草资源丰富,草场可利用面积1125万亩,理论载畜量41.4万头黄牛单位,现实际量为16.2万头黄牛单位。充分利用山区牧草资源发展食草节粮型畜禽,既可发挥我市山区资源优势,也适应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全市在积极发展瘦肉型猪的基础上,注重畜禽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品质的提高,畜牧业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大力发展食草性和节粮型畜禽,家禽和养羊、养兔业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五”平均全市生猪饲养量155万头,禽类饲养量1490万羽,羊饲养量19万只。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8万亩,稻田养鱼面积3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9万吨,渔业产业步入了快速可持续的新阶段。水库网箱养鱼方兴未艾,全年网箱养鱼面积达6.3万平方米,成为全市渔业产量主要增长因素。溪流性鱼类开发初见成效,养殖产量可达1000多吨。休闲渔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市渔业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青田中国田鱼村休闲渔业带成为省级休闲渔业基地。
【农业产业】近年来,全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新格局逐渐形成,食用菌、水干果、名优茶、高山蔬菜、笋竹林、畜禽、水产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主导产业日益显现。到2006年,全市有水干果面积68万亩,茶园面积3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8万亩,笋竹林75万亩,油茶林83万亩,用材林428万亩,中药材9万亩,稻田养鱼30多万亩,香菇年生产能力5亿多袋。全市农业产业经营层次不断提高,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通过“育新龙、扶大龙、引外龙”等办法,扶持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53家,其中竹木加工类33家,食用菌类29家,茶叶类25家,果蔬类16家,畜禽类15家,其它类35家。有农民专业经济组织39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个,专业协会51个,农产品行业协会13家。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7个,基地规模为44.13万亩,畜禽567.8万头(羽、只),食用菌6210万袋。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认证33个,食品认证66个。全市注册农产品商标669个,其中浙江省著名商标24个,市级著名商标69个,获得省、市名牌农产品51个。全市制订《香菇》国家标准1项,省级农业标准5项,制订发布了市、县(市、区)农业标准168项。全市有8个县(市、区)先后被国家经济林学会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莲都、遂昌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县、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十一五”期间,丽水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目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出口加工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多样,气候环境多宜等自然和生态优势,构筑立体式、生态型的特色优势块状农业结构。继续培育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缙云蚕桑、稻田养鱼等区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把全市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