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像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013-03-19 20:26:04)
标签:

教育研究

文化

分类: 教余拾遗·鉴赏

肖像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小说中的肖像描写是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之一。精当得体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实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肖像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一、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必须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就是肖像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祝福》中作者在写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短工时,借四婶的眼睛这样刻画了她的肖像: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作者用笔简洁,近乎白描,但就是这寥寥几笔却刻画出了祥林嫂“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的性格特点。又如,“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他戴黑眼镜,穿绒衣,用棉花堵上耳朵。他一坐上出租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这是《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肖像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出别里科夫这个套子式的人物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性格特点。 

二、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可以折射人物的经历命运。现实中,人的经历或遭遇往往“写”在自己的脸上,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命运则常常被作者浓缩到人物的“脸”上。这一点《祝福》中的三次肖像描写可看做典型的例子。作者在三次描写中除了刻画祥林嫂的眼睛,还特意刻画了祥林嫂脸色的变化。祥林嫂脸色从“青黄”到“黄中带黑”,从“两颊却还是红的”到“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变成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写把祥林嫂近二十年间的悲惨经历和苦难的命运,通过她脸色的巨大变化给我们折射出来,加深了我们对祥林嫂的认识。再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掏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及至中年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闰土在旧社会不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三、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来揭示,而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对小说的主题加以暗示。如《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三次描写突出她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变化,而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也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又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孔乙己虽穿长衫却不能踱进店里坐喝,虽是以君子自居却常干些偷窃之事。作者给我们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精神毒害,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格的扭曲,使我们深刻领会了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毒害知识分子的深刻主题。

总之,肖像描写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作者往往借助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经历命运或暗示小说主题。正是基于这几点,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人物的肖像入手,分析 人物的性格,揣想人物的经历命运或总结小说的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尿局
后一篇:公鸡的伎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