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里的情与景
(2013-02-03 17:34:34)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教余拾遗·鉴赏 |
《荷塘月色》里的情与景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表现手法例析
好的写景抒情散文,都是情景完美结合的典范。《荷塘月色》堪称情景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手法的妙用,尤其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我们依据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以情驭景写景抒情类文章中,作者总是把要表达的情感借助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传达给读者,这时常常用到以情驭景的手法。《荷塘月色》一文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来的,它既是文章的主旨,也是全篇景物的主脑和精魂。通观全文,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是作者想寻找宁静,才踏上那条“幽僻”“寂寞”的路;是作者于暂得的自由中得到片刻的宁静,才得以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当作者发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片宁静随之云散时,才记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主线,文中一景一物无不服务于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一景一物无不统摄于文章的主旨。景因情设,景为情遣。作者写小路,写树木,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月色,写月光,写月影等无不缘于表达感情的需要,甚至对这些景物的设色着墨也都是配合了表达感情的需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笔下之景是作者主观化的景,都是作者赋予特定情感色彩的景,都是服务于“情”的景。
以景显情写景抒情类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必须有所附丽,否则就会苍白空洞。要使情具体可感,与景达到完美结合,常常用到“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荷塘月色》一文,妙笔生花,景也朦胧,情也朦胧。那淡淡的喜悦也好,淡淡哀愁也罢,不都是因了那荷那月那清香那薄雾才得以显现,得以传达到读者心间吗?尤其是,作者感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之后,作者“到底惦着江南”,引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又引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引用显现出在江南热闹风流的季节里,采莲嬉游的光景。作者写这些眼前并不存在的虚景,不正是为了表达他想远离现实脱离苦闷的无奈心情吗?换句话说,如果不把这些借来的景物放在这里,作者那苦闷无奈之情如何传达出来呢?“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以景显情,情由景显,正是散文高手表情达意最为得力的手法。
事实上,无论在写作还是在阅读中,情和景相生相存,二者不可分离。好的文章如同鲜活的生命,情是精魂是主脑,景是躯体是血肉,二者相互依存。所谓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说法也正说明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但是,我们阅读分析文章时,应取其一端,或从情入手,缘情赏景,品析笔下景如何为情所驭,服务于情感的需要;或从景入手,由景揆情,体味笔下景流露出作者何种情感,情感如何凭依了景物才具体可感。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抒情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