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

(2008-06-29 21:0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家文章

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转自中国期刊网

      http://ckrd.cnki.net/GRID20/Navi/Catalog.aspx?NaviID=1&YearID=923985&BaseID=BDZK&Field=%e6%8b%bc%e9%9f%b3%e5%88%8a%e5%90%8d*%e5%b9%b4*%e6%9c%9f&Value=BDZK*2008*01&NaviLink=-%2fGRID20%2fNavi%2fitem.aspx%3fNaviID%3d1%26BaseID%3dBDZK

高 波
(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
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
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
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竟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关键词: 海子;诗歌典范;诗歌期待
中图分类号: I20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 (2008) 0120119206
收稿日期:2007210218
作者简介:高 波,男,云南武定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①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② 参看海子《: 我热爱的诗人———傅尔德林》《, 诗学:一份提纲》,见《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版,
第914 —918 页;第889 —913 页。
③ 见《海子简历》《, 海子诗全编》扉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版。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仅选了6 首新诗,其
中就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①这表明海
子在诗坛的地位已经得到主流和正统的认可《; 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被视为海子的代表作。教
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首诗在今天已经成为
传播最广的当代诗歌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诗
歌典范”或诗歌榜样的树立,体现着主流的诗歌趣
味,影响着人们对诗歌的想象和期待;“诗歌想象”
和“诗歌期待”,又制约着人们对新的诗歌现象的
创造和认同。由此,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诗的入选教材及广为传播,也就引出了一系列值
得深思的问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典型的抒情短
诗,而在海子本人的诗歌追求中,抒情诗的地位是
不高的。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要超越抒情诗而追
求他的所谓“大诗”。海子认为优秀的诗人应该
“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的队伍”。在海子看来“, 狭
隘”的标志就是只注重自己的身世际遇和五官感
受,中国古代诗人的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狭隘”
的“文人趣味”。由此可见,海子的诗学追求,有着
反叛传统的针对性。海子认为“, 走出狭隘的抒情
诗人的队伍”的方式,就是要“摆脱文人趣味,直接
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也就是面对风景不仅只是看
到风景的赏心悦目,还要感受到风景后面的“宇宙
的秩序和大生命的呼吸”。在此基础上,海子推崇
一种崇高的诗人使命,认为诗人应当像“酒神的神
圣祭司”,“在夜色中走遍大地”,为处于“思想黑
夜”中的人类寻找精神家园。②因此海子的诗歌理
想博大高远,他说他“不愿做一个抒情诗人、戏剧
诗人甚至史诗诗人”,而要“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
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③
在这样的诗歌理想导引下,海子写下了几万
行的“大诗”。后人所辑的《太阳七部书》即是其代
表。从“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立场出发,海子认
为人类已经被欲望劫持,因此,如何从“死亡老人”
手中解救被“欲望”劫持了的“人类少女”就成为他
的“大诗”的一个基本母题。在《太阳·土地》篇中
他借“王子”之口说,为了解救被“欲望”和“死亡”
劫持的“人类少女”,他愿意付出生命和“诗歌的王
位”。在“大诗”中,海子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远
忧思及其欲拯救人类的博大情怀。面对悠悠时
空,他发出了怀疑一切、挑战一切的呼喊:“我在天
空深处高声询问 谁在P我从天空中站起来呼喊P
又有谁在?”(《太阳·弥赛亚》) 他甚至想要以诗建立
一种新的宗教,并以成为解救人类的“太阳”自许。
在《太阳·诗剧》中,他对人类文明的象征,三大宗
教的创始人说:“你是人类部落的三颗星辰P我只
是,只是太阳P只是太阳P你们或者长成我,或者隶
属于我”。海子在“大诗”中深情地说:“在这个春
天你为何回忆起人类P你为何突然想起了人类 
神圣而孤单的一生P想起了人类你宝座发热P想起
了人类你眼含孤独的泪水。”(《太阳·土地》) 表达出
对人类的深切的爱。
如何评价海子“大诗”中所体现的写作立场及
其情思是另一回事。但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沉
思、博大气势和悲悯情怀,确实是海子“大诗”创作
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征。这种诗意关注和艺术情
调,和传统的诗歌大相径庭,很显然,和《面朝大
海,春暖花开》,也是大不一样的。

对诗人及诗篇的把握和评价,当然不能完全
看诗人自己怎么说,怎么看。事实上,尽管海子对
他的“大诗”自视甚高,但读者们喜欢的还是他的
抒情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海子确实也写
了许多关于家乡、关于土地、关于爱情的杰出的抒
情短诗,但这些诗篇的情思特色和艺术独创性,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很不一样。
“麦子”和“麦地”是海子抒情短诗中的核心意
象。以至于在诗坛上,有人以“麦地诗人”称呼海
子,甚至以“麦子”指代海子。在诗歌创作中,意象
的择取体现着诗人的诗意关注和艺术追求,因而
意象的变迁往往也体现着诗学精神的变迁。当
“麦子”和“麦地”成为海子抒情短诗的核心意象
时,一种独特的价值立场和诗意关注已经体现于
其中。海子在农家生活的艰辛与美丽中发现了新
的诗意,并以一个农家孩子的切身体验将其饱含
深情地表现出来。农村是饥饿荒凉的“哀伤的村
庄”,也是有着雨水、粮食和爱情,泥土扑打面颊的
“珍贵的人间”。在海子笔下,“麦子”既是“粮食”
也是“种子”,是顽强生命力和抗争人格的象征,
“麦地”则是苦难而美丽的生存背景。“麦子”和
“麦地”让海子感到宁静和幸福:“看麦子时我睡在
地里P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P家乡的风P家乡的云P
收聚翅膀P睡在我的双肩”(《麦地》) ,也让海子感到
鞭打和质问:“麦地P别人看见你P觉得你温暖、美
丽P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P被你灼伤”(《麦地
和诗人》) 。在劳作中看到美丽和崇高,将土地视为
情人和神明,这是海子有关家乡土地的诗篇中所
体现出来的最具独创性的诗意。
新的诗意关注开辟出新的诗歌视阈,许多质
朴的乡村意象因此而富于独创性地出现在海子的
诗中,如“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黑夜的
献诗》) “,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新娘》) ,
等等。农家生活的艰辛与美丽、神圣和崇高,在海
子笔下,是透过“麦子、麦地、村庄、河滩、雨水、鸟
群、马车、草叉、筷子、水缸、茴香、蚕豆花⋯⋯”等
质朴独特的意象呈现出来的。独特、真切而丰富
的“中国乡村意象”,可谓海子抒情短诗的一大特
色。更值得重视的是,面向乡村和土地的诗意关
注,还使得海子深得民间艺术的精髓。海子曾经
有意识地模仿学习过民歌的写作,如他写有《浑
曲》、《谣曲》之类:“南风吹木P吹出花果P我要亲你P
花果咬破”。他把“通灵”这一民间艺术的精髓,创
造性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例如:“那两只白鸽
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P让我们和河
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 。“通灵”的特征就
是把世间万物视为万千生灵,彼此可以类比、沟
通、交流、转化⋯⋯这种“通灵”的感知世界的方
式,也就是拟人化的、类比的、跳跃的。这是原始
思维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诗性思维的特点。海子
抒情短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这种“通灵”方式
富于创意的运用。诸如“那些寂寞的花朵P是春天
遗失的嘴唇”,海子自己也很得意,因而这一诗句
在海子的好几首诗中都反复呈现过。这样的诗句
一方面充分显现了“通灵”的诗性思维特征,另一
方面也富于寓意:那些“寂寞花朵”般的“沉默的大
多数”,也是渴望在“春天”歌唱倾诉的,只是,他们
被遗忘、被忽略了⋯⋯
1 2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前面从诗学追求和形态的比较上说明,海子
许多极富独创性的诗篇,在诗意关注、艺术情调和
表现方式上,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不一样。
那么在海子的创作历程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海子说了,他的诗歌理想是成就“大诗”,自己
以此超越抒情诗人、戏剧诗人和史诗诗人,成为诗
的“祖国”的“王”和诗的“天国”中的“太阳”。这一
诗歌理想高远博大,要达到自然也异常的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能否达到这样的诗歌理想,如何
达到这样的诗歌理想,海子自己并不是很清楚。
因而在追求诗歌理想的道路上,海子也就痛苦、茫
然而孤单。在他的笔下,诗歌理想化为具有象征
寓意的“远方”。他表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
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执著地追求他的诗歌理
想。但他也知道,“远方”是难以企及的。作为诗
歌理想的“远方”,不过是他借以回避和抵御现实
困境的精神向往罢了。所以他说:“远方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诗和远方一样”(《我热爱的诗人———荷尔
德林》) 。海子对“远方”的追求十分执著,但在痛
苦、茫然而孤单地追求诗歌理想的路上,海子也时
有彷徨,甚至还有小憩或放弃的打算。在写就《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前两年,也就是1987 年,海
子写下了《重建家园》一诗。在诗中,海子对自己
以诗歌追求来回避现实的生活方式、注重形而上
沉思而忽视现实经验的诗歌写作倾向,作了反思
和否定。他说:“放弃智慧P停止仰望长空P为了生
存你要留下屈辱的泪水P来浇灌家园”。海子之所
以要放弃“仰望长空”式的“智慧”和“沉思”,提倡
直面现实,在于他对生存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
如他在诗中所言:“生存无需洞察P大地自己呈
现”。该诗命名为“重建家园”是意味深长的。海
子似乎是要表明,今后将调整回避现实的人生态
度,放弃注重形而上沉思的诗歌写作倾向(也是他
所追求的“大诗”的写作倾向) ,把直面现实困境的
生活态度、注重日常经验的诗歌写作,当做自己新
的“精神家园”。
从海子日后的创作实践看,他依然执著地追
求他的“大诗”写作,依然迷恋他痛苦而遥远的“远
方”,依然在诗歌写作中注重形而上的沉思和高远
博大的境界。这也说明,这种“重建家园”的冲动,
不过是他在茫然而孤单的诗歌理想追求中,时而
涌上心头的一种放弃情绪,其情思主流还是执著
于“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的“远方”。惟其如此,海
子也就依然痛苦、茫然而孤单。写于1988 年的
《日记,火车过德令哈》中,海子表达了他在大地上
的漫游和精神上的追求皆“两手空空”的疲惫而孤
单的心情。“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悲痛时
握不住一颗泪滴”。在这首诗中,海子也表达了放
弃追求高远博大的诗歌理想的打算,所以他说:
“今夜P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P这是唯一的,最
后的,草原”。在追求高远博大诗歌理想的路途
上,海子是这样的脆弱和孤单,他在诗中虚拟了一
位“姐姐”来倾诉,这“姐姐”是兼有青春美丽和母
性情怀的女性,是爱情和柔情的象征。海子渴望
现实中爱情和柔情的润泽,甚至不再向往“远方”。
他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和上述两
首诗一样,表达的即是他在追求诗歌理想的过程
中,不时涌上心头的小憩或放弃心态。他反复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和“今夜P这是唯
一的,最后的,抒情⋯⋯”在情思上是彼此承接相
通的,都是不堪远大诗歌理想追求途中的孤单和
痛苦,怀疑甚至否定既往的追求,进而要告别过
去,重新来过(重建家园) 的情绪。所以要把“今
夜”当做“最后”,要“从明天起”,“做幸福的人”。
而这种“幸福”,又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
个亲人通信”、“为陌生人祝福”⋯⋯这和“放弃智
慧P停止仰望长空P为了生存你要留下屈辱的泪水P
来浇灌家园”,和“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
想你”等等,也是相通的,都是不再以高蹈的态度
和形而上的沉思来回避现实,而应直面现实、重视
人间亲情和世俗幸福的意思。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海子在追求诗
歌理想道路上的小憩或放弃情绪。这样的诗篇在
海子的诗歌创作中毕竟不多。海子短暂的一生是
执著于他高远博大的诗歌理想的,因而像《面朝大
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篇,在情思倾向和篇章的
数量上,都不是海子诗歌创作的主流。
 第1 期高 波: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1 21

杰出诗人的创作总是丰富多彩。上述三个方
面,正显现了海子诗歌创作的丰富性。然而在海
子丰富的诗歌创作中注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并把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取舍中,编选者的诗
歌趣味已经鲜明地体现出来。在课本和教学参考
资料所附的“教学提示”中,这一诗歌趣味得到了
进一步的具体呈现。
这首诗的“课后练习”提示:“《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唤起你哪些美好的感觉? 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感情?”“教参”中有“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
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
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
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
感。”不难看出,这两项“教学提示”是按照传统的
教学习惯设置的,即一是从诗歌的内容(思想性)
方面出发,要求注意诗歌的思想意义;一是从诗歌
的形式(艺术性) 方面出发,要求注意诗歌的音乐
性,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韵律。且对二者作了导
向和定位:诗人是“真诚善良”的,而“尘世”是“新
鲜可爱”的,诗中的情感是“美好”、“积极昂扬”的,
诗篇的语言,又是“朴素明朗”、“隽永清新”的。
在这两方面的“提示”下,这首诗的解读也就
顺着这样的路径得以进一步发展。有赏析文章
说,这首诗是在“传播一种幸福观”,海子是一个
“追求尘世幸福的人”①。在“幸福观”的前提下,
结合文本,这样的“幸福观”也就被解读出几个要
素:11 要“关心粮食和蔬菜”所代表的“尘世”的日
常生活,这样才是“幸福的人”。21 要有“为陌生
人祝福”的“博爱”襟怀。抵御或拒绝“彼岸”生活
和“形而上”生活,认为“尘世”的“日常生活”也是
一种值得追求的幸福,正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日
益为人们所认同的人生观;为他人祝福的“博爱”
情怀,也正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
道德观。由此可见,在尘世幸福“新鲜可爱”、诗中
情感“积极昂扬”的“提示”下,人们对海子诗中所
谓“幸福观”的解读,已经融进了当下人文心态和
道德评判。
在关注“粮食、蔬菜”等尘世生活的幸福时,人
们还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等文本内容中,解
读出海子“幸福观”中的“隐逸情怀”,并对其中所
包含的“简单纯朴”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有的赏析
文章即分析了这首诗中的“隐逸情怀”,以及海子
究竟是“隐逸”尘世还是追求诗歌理想的“心灵撕
裂”②。有的赏析文章说,尘世的幸福生活“在诗
人眼中如此淳朴,不由令人向往”③。
“教参”的“诵读提示”要求学生“注意读出诗
中积极、昂扬的情感”,体现了一种注重思想意义
和道德评价的倾向,但要求学生“诵读”诗篇,正是
要学生体会诗篇的音韵节奏,注意诗篇的形式结
构和音乐性。诗篇的形式结构和音乐性,历来被
视为诗歌特性及诗歌艺术性的具体呈现。从一些
赏析文章和“模范教案”看,人们大都是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考察这首诗的艺术性的:清新的意象;明
快的节奏;匀称的结构,等等。上述几个方面,在
解读中已经被视为这首诗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总体来看,课本中的“课后练习提示”和教学
参考资料中的“诵读提示”,既显现了编选者选取
这首诗的缘由和意图,在它的背后,也蕴藏着时下
一种主流的诗歌趣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
面来考察分析诗歌,也许可以说是作品分析不得
不为之的方法,但在思想分析时注重道德判断,显
然是一种传统且正统的做法。在具体的解读中,
在做思想性分析时,注重这首诗中所体现的“博
爱”情怀,则是以影响广泛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
评判依据了。从形式结构及音乐性方面来考察分
析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切合诗歌特性的基本方法。
但在做这样的具体分析时,注重诗歌中的清新意
象、明快节奏、匀称结构等等,同样也显出了一种
传统且正统的诗歌趣味。意象、节奏和结构等等,


③ 钱理群主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诗歌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
版,第177 页。
杨秋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海子的隐逸情怀及“撕裂”》《, 名作欣赏》2003 年第7 期,第58 —61 页。
马君成《: 传播一种幸福观———解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写作》2006 年第23 期,第20 —22 页;刘晓东:
《海子,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 名作欣赏》2003 年第7 期,第52 —54 页。
1 2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当然是诗歌写作中的基本要素,但并非不可或缺
或者说在新形势下也会有新的变化。像《面朝大
海,春暖花开》这样节奏“明快”(外显突出) ,结构
“匀称”(各节间大致均齐,前后复沓照应) 的方式,
很显然,体现着诗坛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新格律
体”的韵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众多赏析文章在
分析这首诗时,注重海子在诗中所表达的向往自
然简单生活的“隐逸”情调。这和中国古典山水诗
“归隐田园”的人生意趣,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回
归自然”的艺术情调,是有相通之处的。与传统的
这一相通,是这首诗得到读者喜爱的历史文化渊
源。对今天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生活压力的读者来
说,这首诗中所展现的那种简单自然的生活及“隐
逸”情调,犹如情感的抚慰剂和精神的乌托邦,这
又是这首诗得到读者喜爱的现实契机。可以说,
正是从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出发,编选者
们在海子丰富的创作中注重这首诗,将其选入教
材树为“诗歌典范”,由于上述历史文化渊源和现
实契机,这首诗也得到读者的喜爱,人们认同了这
一“诗歌典范”。

凭借教材而建立的这一“诗歌典范”,其影响
力是无可比拟的。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后在公
开出版发行的“语文教学”类、“名作欣赏”类刊物
和普通高校学报上发表的有关这一诗篇的解读赏
析文章就有五十多篇,各级各类教学网站上有关
这一诗篇的“模范教案”更是难以计数。说《面朝
大海,春暖花开》是流传最广的当代诗篇绝非过誉
之词。人们如此迅速而普遍地认同了这一“诗歌
典范”,一方面证明了编选者在编选时确实“独具
慧眼”,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
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然而应当引起警惕
和忧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
当编选者们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确立为
“诗歌典范”时,趣味的遮蔽已经使得他们误解了
诗篇的本意。他们在“教学提示”中要求学生注意
这首诗“美好的感觉”和“积极昂扬的情感”,但事
实上,前述分析已经说明,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在
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小憩或放弃心态,并有回避和
告别“尘世幸福”的意思。已有不少评析文章指出
了“教学提示”对这首诗本意的偏离。有论者认
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自我封闭者的
挽歌,是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发出的无奈叹
息,是一个被‘自我’层层包裹着的孤独者悲怆的
心声”①。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海子悲世、愤世
乃至厌世的情结使他走上死亡道路的告白书”②。
教材中所附的“教学提示”实在“让人觉得别扭”,
因为这首诗本是诗人“诀别世俗的哀歌”③。从
“教学提示”看,当编选者们将《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树为“诗歌典范”来张扬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
歌趣味时,确实误解或曲解了这一诗篇。
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另一直接的影响就
是改变了人们对海子“诗人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诗被选入教材前,对海子的诗篇,评论者和选
家更看重的是《亚洲铜》和《祖国,或以梦为马》。
《亚洲铜》是海子最早公开发表并引起评论界重视
的诗篇,在诸多有关海子的诗歌选本中,都被视为
海子的代表作而列在首篇。例如在具有代表性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子的诗》和上海三联出
版社出版的《海子诗全编》中,即是这样。但在《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后《, 亚洲铜》的影
响及代表作地位渐渐被淡化了。这一现象也饶有
意味:1993 年,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主编的“新生
代诗卷”,以海子的诗篇《以梦为马》命名④,可见
对这一诗篇及其在“新生代诗”中的代表性的看
重。然而在2002 年,也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被选入中学教材后两年,同样是北大中文系教
授的钱理群主编了一部有关现代诗歌“互动点评”



④ 谢冕、唐晓渡主编《: 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钱兴地《: 诀别世俗的哀歌———关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第3 期,第381 —383 页。
朱于新、江照富《: 执著纯粹诗意,追求永恒精神》《,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7 年第1 期,第50 —53 页。
刘国良、卫建云《: 也谈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学语文教学》2003 年第5 期,第39 —40 页。
 第1 期高 波: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1 23
的书,书名用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①。由此
也可见这一诗篇在诗坛上影响的扩大及其在海子
诗歌中代表性的上升。对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
是通过教材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理解把
握海子的“诗人形象”的,因此,也就把海子理解成
一个体现着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的诗人,
海子的“诗人形象”被简化乃至扭曲了。
前面说过,一种“诗歌典范”的树立,不仅体现
着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还直接影响着人
们对诗歌的想象和期待,影响着人们对新的诗歌
现象的创造和认同。应当看到,当一种诗歌趣味
成为传统、正统和主流,成为“典范”时,在艺术水
平的完善和历史影响的强势中,其自身也显出了
某种停滞性和保守性。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如
果总是以传统、正统和主流的诗歌趣味来树立“诗
歌典范”,以这样的“诗歌典范”来塑造人们的“诗
歌想象”和“诗歌期待”,难免会无视或排斥诗歌发
展中的一些新兴现象,进而不利于诗歌的发展。
当编选者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入中学
教材树为“诗歌典范”时,事实上已经剪裁割舍了
海子诗歌创作中难以被传统、正统和主流诗歌趣
味所包容的“异端”或“新创”的东西。海子的“大
诗”追求体现着一种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诗人
使命,有一种反对旧式文人趣味而直接关注生命
存在的诗学精神,于中国诗学传统而言,这是一种
具有冲击力的新理念,于中国新诗的发展而言,这
是一种新的创作眼光和创作途径。但当人们(诗
歌的编选者和阅读者) 因为这些“大诗”不合传统、
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而被轻视或无视时,其中
的新理念、新眼光和新途径也就被舍弃了;当人们
关注并推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尘世幸福、
博爱情怀、清新意象和明快节奏时,海子在有关家
乡土地等极富独创性的抒情短诗中所体现的质朴
的内在韵律、“通灵”的诗性思维,也就被忽略了。
因此,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如何理解这首诗
的“本意”,也不在于如何辨别这首诗与诗人艺术
追求和独创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恢复“诗人形象”
的本来面目,给予诗人一个“公允的评价”,而是在
于这样的“诗歌典范”竟然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
和认同。众多的读者,欣然接受了编选者对海子
诗篇的抉择,在此基础上,认同了编选者对海子
“诗人形象”的塑造,将海子看成一个体现着传统、
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的诗人。当读者们喜爱这
样的诗篇并推崇这样的“诗歌典范”时,传统、正统
且主流的诗歌趣味,也就得到巩固和延续,在众多
读者的心目中,诗歌还是或还应当是传统的“老样
子”。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
的强势及其对新兴诗歌现象的无视和排斥,应当
引起我们的警惕;凭借统编中学语文教材的力量,
误解诗篇的本意并简化乃至扭曲诗人形象来树立
“诗歌典范”,这样的塑造方式竟能在现实中如此
成功,则是让人忧心的。
The Model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Poetry
Gao Bo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 China)
Abstract :‘Face the Ocean with Vernal Spring and Exuberant Blooming’,one of Haizi’s famous poems , has been
chosen into the textbook as a model .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overwhelming poetry taste is still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is poem had actually been misinterpreted ,
simplified and even distorted , and that heterodoxy and creativity , the soul of Haizi’s poetry was ignored or even
abandoned. To cultivate the public’s poetry imagination and poetry expectation by a so2called poetry model will
definitely influence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emerging poetry and their creating of such kind of poetry. Its success is
unexpected and disturbing , to which we should keep alert .
Key words : Haizi ; poetry model ; poetry expectation (责任编辑  何 方)
① 钱理群主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诗歌卷)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