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发教学”
(2013-01-13 22:16:17)
标签:
杂谈 |
论“兴发教学”
刘良华
现代教学理论的主流模式是“知识教学”,显示为静态的、旁观的、实体主义的知识观。古典教学则显示为“兴发教学”,显示为动态的、参与的、主体主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兴发教学”隐含在中华古学的“兴发”理论之中,其经典表述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
具体而言,兴发教学包括:(1)情感教学,即兴起和引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向,使“尊德性”优先于或高于“道问学”,与之相应的学习是“以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学习”;(2)思维教学,即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个人观念和大胆假设,使“思”(主见)优先于或高于“学”(阅读),与之相应的学习是“以假设-求证为中心的学习”;(3)体验教学,即兴起并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亲身体验、整体感知,使“行”优先于或高于“知”,与之相应的学习是“以操作-体验为中心的学习”。三者之间,情感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它更多地显示为课程与教学的主题与内容;后两者(思维教学和体验教学)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对“情感本体”的课程与教学构成辅助和推进。思维教学和体验教学都指向学生的思维,但思维教学侧重对象性思维,而体验教学侧重非对象性思维。
一、情感教学:兴起和引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职业志向
……
二、思维教学: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个人观念和大胆假设
……
三、体验教学:兴起和引发学生的个人感觉和整体体验
……
(接受杂志社的建议,完整论文暂时不公开)
[1] 张祥龙先生为中华古学中的“兴发”艺术提供了创造性的阐释。详见:张祥龙著:《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受张祥龙的影响,刘铁芳较早地将“兴发”艺术引入教育学。详见: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2] 也因此,兴发教学也可以称为“礼乐教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诗”既指孔子删定的《诗》或一般意义上的诗歌,也指一切有节奏的能兴起和引发兴致、情趣的语言艺术。这里的“礼”既指孔子删定的《礼》或一般意义上的礼貌、礼仪,也指各种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规则、规范(知识以及规则就是广义的“礼”)。这里的“乐”既指孔子删定的《乐》或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也指各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和意志的背景材料,包括做事的前奏与前提性准备、中间的节奏和回旋、后续的总结性回顾和延伸。由于“诗”与“乐”总是连成一片、彼此嵌入,因此,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总称为“礼乐教育”或“礼乐教学”。详见:张祥龙著:《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71-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