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

(2012-12-11 20:16:02)
标签:

杂谈

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

 

尼采把意志力教育视为教育的第一课程。在尼采看来,对意志力教育第一课程的轻视和遗忘导致了现代教育的衰败。“我们荒唐的教育界(呈现在它眼前的乃是作为规整模式的‘可用的国家公仆’)相信有了‘课程’、有了脑力训练就足够了;他们甚至理解不了,首先必须有另一种东西——意志力的教育;人们要通过所有的考试,惟独不要这门主课:人们是否能够意愿,人们是否可以许诺:年轻人甚至连对自己的本性这样一个最高价值难题的疑问和好奇都没有产生,就要完成学业了。”[1]

尼采的“意志”来自叔本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常识,但叔本华第一个为之提供了哲学的论证。意欲得不到满足时人处于匮乏的痛苦之中,意欲得到满的那一刹那虽然给人带来欢乐,但满足之后又陷入餍足、厌倦的痛苦之中。而且,即便一个欲望暂时得到满足,必有别的更多的欲望依然处于匮乏之中。在人的一生之中,幸福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分量也扣得很紧。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也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望;前者是一个已认识到了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认识到的错误。”[2]叔本华为此提供的哲学解决方案是:只有采取佛教式的消除意志的道路,人生才可能被拯救。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给尼采带来了智慧的震颤,但,尼采反其道而行之,他保留了叔本华的意志概念,但使之增加了新的内容,并使叔本华消极的“悲观”哲学上升为积极的“悲剧”哲学。如果说,叔本华的永恒轮回打败了他的意志,那么,尼采执意用他的意志打败永恒轮回。叔本华以向悲观的后退的姿势回应永恒轮回,尼采以悲壮的向前进的姿态迎接永恒轮回。

在叔本华和尼采那里,永恒轮回与意志(权力意志)是相反相成的概念。尼采意识到,要拯救和肯定叔本华的意志,必须打败叔本华式的永恒轮回。永恒轮回显然并非由尼采首创,因为它已经隐含在叔本华的永恒痛苦的悲剧哲学之中,甚至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尼采称之为拥有帝王气派的自尊和自信)那里也有永恒轮回学说的影子。尼采自己也说:“‘永恒轮回’学说,即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查拉斯图拉这一学说,最终也可以说是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学说。”[3]赫拉克利特留给后人的著名格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表面上强调世界的生成和流变,实际上,它提示了变化的永恒轮回。“万物去了又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万物枯了又荣,存在之年永远行进。万物分了又合;同一座存在之屋永远在建造中。万物离了又聚;存在之环永远忠实于自己。”[4]一切都是不断的轮回,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对侏儒所言“一切笔直者都是骗人,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5]而这种轮回的关键在于:生命之悲壮,如同西西弗斯的石头。于是,尼采对精英提出一个悲壮的教诲:必须用“我意愿”来迎接生命的悲剧感。既然生命就那样的悲壮,何妨再来一次。[6]“我的教诲是:你的任务是必须在生活中期望再一次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这样意求!”[7]时刻准备去热爱生命,“永恒地,不知足地喊着从头再来![8]精英不仅呼喊从头再来,而且愿意加入古希腊式的“竞赛”。尼采认为竞赛就是古希腊人的生活,古希腊人的生活就是竞赛。每一个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都在竞赛的氛围当中成长。不同的是,古希腊人为共同体荣誉而竞赛,在尼采那里,乃是为了个体生命而竞赛。精英通过与时间的竞赛来培育竞赛性意志,精英的竞赛教育乃是一种以提高生命和赋予生命以能力为目标的奋斗。[9]

直接面对永恒轮回意味着以“我意愿”的方式迎接永恒轮回式的生命悲剧状态。在《快乐的知识》的结尾,尼采再次提醒精英:“假如恶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此刻树丛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这样的恶魔。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地转动,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你听了这恶魔的话,是否会瘫倒在地呢?你是否会咬牙切齿,诅咒这个口出狂言的恶魔呢?”[10]尼采所设计的精英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人的自我克服。意志力教育意味着对苦难的超越和自我肯定。在大众寻找“末人”的幸福之时,精英却把“超越北方、冰冻、冷酷、死亡”当作了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在别人发现是毁灭的地方发现了幸福……他们的快乐乃是自我征服,苦行源于他们自己的天性……调戏压在他人肩上的重担对他们来说乃是一种修养”[11]

“我愿意”同时意味着对任何外在的“你必须”的拒绝,这需要人重新承担“认识你自己”的强大意志力。“谁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必须这样做’,谁就还没有在‘认识自我’方面走出五步远”[12]。尼采要把精英培育成为“自己的法官以及自己的律法的报复者”,学会说出“我的判断是我的判断,别人对此并非轻易地有权利”[13]。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曾告诫他的门徒们:“你们尚未曾寻找自己:你们就找到了我……现在我要叫你们丢掉我,去寻找你们自己;惟当你们把我全部否定,我才意愿回到你们身边。”[14]作为德尔斐神庙上那句著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在尼采看来是“在自身中把混沌组织起来,通过他回想到他自己的真正需要。他的诚实、他的精明而真实的性格必须有一天起而反对一味随声附和,效法和模仿”[15]。认识你自己便可以像新生的孩子那样从清白无辜的自我本位来发展自己。



[1] 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35636

[2]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商务印书馆,1997:273.该书的书名也有人翻译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这个翻译使叔本华的思路更接近“现象学”。

[3] 章雪富,石敏敏.尼采哲学的希腊文化底蕴—兼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J].哲学研究,199712).

[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80

[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0

[6] 后来加缪以“西西弗的神话”为尼采式的“永恒轮回”、“永恒地,不知足地喊着从头再来”提供更形象的解释。详见: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北京:三联书店,1987:155-161.

[7] 皮尔逊.尼采反卢梭[M].宗成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10

[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M].谢地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66

[9] 参见阿卡姆波拉.尼采与荷马竞赛[A].刘小枫编.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

[10] 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42

[11] 尼采.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M].陈君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59

[12] 尼采.快乐的知识[M].黄明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34

[13]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M].谢地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56

[1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9

[15] 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82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