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的真实出处
(2012-08-14 18:13:59)
标签:
杂谈 |
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的真实出处
刘良华
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终于找到柏拉图的“灵魂马车”比喻的真实出处。
2007年春节期间,我写《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层危机与整体转型》,其中涉及有关柏拉图“人性”的讨论。当时我在一本书里找到柏拉图的一段话:“灵魂是一架马车,御车人驾驭这车并不容易,因为拉车的两匹马之中一匹温顺,一匹顽劣。那匹温顺的马身材挺直,头项高举,黑眼白毛。它爱好荣誉,谦逊而节制,御车人不用鞭子教训它,只用轻声的劝导就使它拉着灵魂向着光明的美、智、善飞升。然而另一匹黑马桀骜不逊,骄横放纵,它向往情欲、刺激、快乐和满足,御车人难以驾驭,必须用长鞭使它就范,欲望使它难以受范,于是灵魂感到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但是,御车人最终使它学会了温顺,这才使灵魂在和谐中追寻所爱了。”我在那篇文章里引用了这段话,并在脚注中注明“《斐若篇》中的隐喻”。后来,我在金生鈜的《规训与教化》中也看到了这段话(见该书第34页)。
为了找到这段话的原始出处,我特别去买了一本杨绛翻译的《斐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可是,翻遍了整本书,也没找到这段话。那本书只谈灵魂和肉体(身体)的关系,对灵魂的三个成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的问题只字不提。
由于找不到这段话的原始出处,我开始怀疑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因此不愿意简单地采用“转引”的办法。于是,我将《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层危机与整体转型》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人的素质与身体教育》正式发表时,我删掉了那段话(参见刘良华:《人的素质与身体教育学》,《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期)。
今天我再次杨绛翻译的《斐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希望把这段话找出来。但,还是没成功。
我再查金生鈜的《规训与教化》(第34页),我注意到书中注明是《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而不是“斐多篇”。我以前之所以在杨绛翻译的《斐多》中找不到这段话,那是因为我误以为《斐德若》就是《斐多》的不同翻译,我不知道,这是两本不同的书。看来金生鈜在《规训与教化》中引用是准确的。
不过,当我跟踪去查找了柏拉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1)之后,我又遇到一个问题。朱光潜先生的译文是:
我把每个灵魂划分为三部分,两部分像两匹马,第三部分像一个御车人。我们现在姑且还依这种划分。你也许还记得,这两匹马之中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究竟它们驯良在哪里,顽劣在哪里,我们还没有说明,现在就要说明了。头一匹马占较的位置,样子顶美,身材挺直,颈项高举,鼻子像鹰钩,白毛黑眼。它爱好荣誉,谦逊和节制,因为懂事,要驾驭它并不要鞭策,只消劝导一声就行。至于顽劣的马恰相反,庞大,拳曲而丑陋,颈项短而粗,面庞平板,皮毛黝黑,眼睛灰土色里带血红色,不规矩而又骄横,耳朵长满了乱毛,又聋,鞭打脚踢都难得使它听调度(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1)。
这和金生鈜的引用的那段话意思相近,但有几句话完全不同,比如,“只用轻声的劝导就使它拉着灵魂向着光明的美、智、善飞升”这句话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是没有的(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31)。
也许,金生鈜引用的是《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新版本,我似乎曾经见过那个新版本(可惜现在手头没那个新版本)。朱光潜先生在新的译本中修改了翻译,补充了旧版本中漏掉的句子,这也是有可能的(新版本中的这段话是否有修改和补充,待查)。
但是,即便有这个可能,金生鈜的引用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规训与教化》中的脚注显示,该文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63年版本,而且引文不是第131页,而是“第120-130”。
这里面有两个错误:
第一,如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63年版本,就一定是“第131页”而不是其他页码。
第二,即便是新版本,这段不长的引文绝不可能横跨11个页(“第120-130”)。
也许,金生鈜先生采用这段话时,只是“转引”而不是直接引用。由于转引的注释和译文出错了,金生鈜也跟着出错。
另外,还有一种较小的可能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只是在后来的印刷中改动了译文和补充了译文,但仍然保持了“1963年版”。这虽然是不规范的做法,但在出版界内部,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采用了这个个不规范的做法。
真实情况究竟为何,待查:(1)朱光潜的译本是否有新版本,而且,金生鈜先生的引文是否来自新的版本?(2)并没有新版本,只有“新印刷本”,而且,“新印刷本”调整了译文,金生鈜先生的引文来自新的印刷本。
最方便的办法是:以后见面了,咨询金生鈜先生本人。但无论如何,这段话是不可能横跨11个页的(“第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