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反本能”的心理学家郭任远

(2012-04-28 10:12:11)
标签:

杂谈

那个“反本能”的心理学家郭任远

刘良华

今天看到一份关于心理学家郭任远的文献。比较感兴趣的是:(1)他是广东潮阳人。(2)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3)他主持修建了一栋心理学楼:“子彬院”。建房子的资金是从他的潮阳老乡、上海滩的实业家郭子彬那里募集的。(4)他培养了一帮生理心理学或胚胎学专家,比如童第周、冯德培、沈霁春、徐丰彦、胡寄南、朱鹤年等。(5)他在美国求学期间就以“反本能”著名。(6)他一辈子似乎都在做有关“反本能”的实验研究,比如“猫鼠同笼,大同世界”实验、小鸡啄食的“鸟类胚胎行为”实验。(7)他的心理学研究在国外是有影响的,他本人可以在美国四处讲学。(8)晚年避居香港,类似胡适避居美国。

比较遗憾的是:他似乎把“本能”看得太简单太低级了。也许,他会“无庸质疑”地倾向于贬低动物(动物以本能而雄居世界)。

 

附录:郭任远: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

http://person.chaoren.com/html/20110330/info_view_6333.html

长久以来,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心理学”这一学科,多少带着几分神秘和玄虚的色彩。甚至,有的人把它与“玄学”相等同。直至不久前,四川汶川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地震,震后灾民的心理救助工作,被视为燃眉之急。这时候,心理学才因它的实用性与普遍性,猛然走近我们的生活。

那么,是谁,在我国心理学这块领地还处于一片荒芜空旷的年代,为它拓荒播种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现代心理学泰斗——郭任远。

郭任远,1898年生于广东潮阳,1970年卒于香港。他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现代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早在1920年,他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系读书时,最早提出了“反本能说”,该学说曾震动了整个欧美心理学界。“反本能说”的提出,推动了心理学向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的转变。他独创的“鸟类胚胎行为”研究,成为世界生物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复旦大学心理学院。复旦心理学院的创立和它早期的教学、科研成果,被教育界、科学界视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史、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并且,他筹资建造的心理学院大楼“子彬院”,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至今仍以其独特典雅的建筑风格,屹立于复旦校园的红花绿树之中。他精心培育出来的学生,除了赫赫有名的胚胎生物学家童第周,还有生理学家冯德培、沈霁春、徐丰彦,神经解剖学家朱鹤年等等。他们,都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栋梁之才。他学术成果辉煌丰硕,著作等身,是唯一入选《实验心理学100年》这部书的中国心理学家。

不惧权威不盲从

一八九八年,在广东省潮阳县铜钵盂村(今潮阳区铜盂镇)的一户富商家里,一个男婴诞生了。他,便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心理学家郭任远。少年时代的郭任远虽然聪慧好学,熟读诗书,深得长辈的钟爱,然而,他却不是想象中循规蹈矩的孩子。十岁出头的他,已经胆敢剪去辫子,率领一群同学,夜潜庙宇,偷袭神衣。这种反叛精神,为其后来在学术研究上的不惧权威,开拓创新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在潮安金山中学读完中学,郭任远便离开家乡,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继续深造。创立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素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在那里,他既学到知识,同时也拓宽了视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西来的清新空气,开始透过中国闭关自守的窗户,吹醒了憋闷已久的中国人。与那个时代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一样,郭任远也是“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一九一八年,大学毕业的他,胸怀满腔爱国热情,带着对先进科学知识的渴求,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路途。

同年,郭任远考入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主攻心理学,幸运地成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得意门生。正是由于托尔曼教授的包容和鼓励,才促成了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日后卓著的学术成果。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它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而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无疑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最初,心理学仅仅孕育于哲学的母体中,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冯特建立起世界上首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心理学才摆脱了哲学的母体,正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中国古代,许多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包括老子、孔子、孟子都十分热衷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将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我国则起步较晚。中国现代心理学是以中国古代和近代心理学思想为渊源,在融合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时期。而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心理学的研究中心,他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十分活跃。其时,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里,“本能说”几乎统治着整个学术界。以哈佛大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威廉.麦独孤等人为代表的“本能说”一派认为:“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每一种浮想联翩,不管它似乎平淡无味,但由于某种本能的意力或冲动力的支持,也可以达成结果,而且每种身体活动也都借这种力量,从创始时起持续不止。我们如果没有这些本能倾向,以及其强有力的冲动,其有关的机体就不复能进行任何种活动,而患瘫痪了,好像大发条已被除去了的坏表,或一部火已熄灭了的蒸汽机。这些冲动是保持和形成个体和社会生命的精神势力,在它们那里,就存在着生命、心灵和意志的奥秘。”

对于学术权威们的观点,年青的郭任远并没有盲从,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观察和实践活动,来确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学期间,他独辟蹊径,一改多数学生专攻心理学的学习方式。在潜心研究心理学的同时,对哲学、物理学、生物学都悉心攻读,由于他勤奋、专注、好学、善思,使他留学不久就对欧美传统的将心理学作为生理学而衍生出来的“本能存在”学说产生怀疑,在世界心理学史上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观点。1920年秋,在郭任远学术研究的生涯里,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郭任远,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的教育心理学研讨会上,不避讳与众多教师不同的学术观点,作了《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的学术报告。他主张废除心理遗传,认为有机体除受精卵的第一次动作外,别无真正不学而能的反应。由于这些极端的机械主义观点,郭任远曾被称为“超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同年冬,他又将报告稿寄到美国著名的权威刊物《哲学杂志》。由于该文观点的“出格”,与欧美许多心理学专家的观点大相径庭,该杂志直到1921年11月才将该文章刊登出来。《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一文的发表,可谓费尽周折。它招致了哈佛大学詹姆士讲座教授威廉.麦独孤等前辈科学家的反击,同时也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震惊美国心理学界。郭任远的老师、比郭年长25岁的美国心理学权威霍尔特直到1931年,才出版了《动物的驱动和学习过程》一书,正式提出与郭任远相同的主张。比郭任远迟了差不多10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华生在读了这篇论文之后,毅然放弃了关于“本能的遗传”的见解。

《取消心理学中的“本能”说》一文的发表,推动了美国传统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的转变,成为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美国现代心理学的诞生。至此,心理学转变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它在世界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除此之外,郭任远对现代心理学的另一重大贡献,还在于他1927年至1933年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及浙江大学任职期间所完成的“鸟类胚胎行为”研究实验。这个实验,被称为世界生物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又名“郭窗”。

所谓“鸟类胚胎行为”研究,就是用独特的实验方法,首先把鸡蛋壳弄成透明,然后进行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对小鸡胚胎的活动进行观察。在观察中研究小鸡点头习惯是在胚胎中的形成,将小鸡一出生就有的啄食“本能”同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从这个研究中,郭任远得出结论:即动物一出生即会的行为,也不能说是“本能”,因为那个行为在胚胎期就开始发展了。他认为:一切都是后天得来的。这个实验,把学习的重要性推向极点,也给后人重视“胎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创造生命中的又一个“第一”

至今,漫步于复旦校园的绿树浓荫之中,仍然可以看到,一栋雍容典雅的四层楼房,它,就是复旦大学心理学院大楼。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比,其建筑风格别致独特。历经80多年的风霜剥蚀,它依旧屹立着,默默地记载着郭任远当年创建心理学院的执着与艰辛。

1923年,郭任远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意聘请他担任心理学教授。但是,由于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和一些复旦学生热情邀请,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母校任教。1924-1926年,他还先后兼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在复旦大学任职的短短几年里,他创造了生命中的又一个“第一”,即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院——复旦大学心理学院。

郭任远是带着几百册心理学书籍和杂志,雄心勃勃地来到复旦大学的。一到学校,他便着手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复旦大学心理学院。与此同时,在郭子彬等几位潮籍乡亲的鼎力支持下,他开始筹建心理学院大楼——“子彬院”。

被称为“子彬院”的心理学院大楼,竣工于1925年。

1924年,郭任远向他的同乡、旅沪著名实业家、族叔郭子彬募捐了3000元,购置了一批书籍、仪器和动物,创办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在郭任远的主持下,不到一年时间,心理学就成为复旦知名学科。随着自然科学在我国逐步传播,心理学科也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这时,心怀一番抱负的郭任远计划将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但苦于没有房舍。郭任远又再次登门游说,向非常热心教育、慈善事业的郭子彬、郭辅庭父子再次募捐了5万元,又争取得美国庚子赔款教育基金团的补助。随后他请来美国设计师设计,自己亲自督工建造,不久,一座当年复旦校园内最堂皇的大楼峻工了,该楼命名为“子彬院”。“子彬院”落成,轰动上海。人们对郭子彬的慷慨解囊和郭任远对事业的追求,对大楼的建造速度和典雅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当时上海知名媒体《申报》曾撰文称,该楼的规模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苏联巴甫洛夫心理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心理学院。

而复旦大学心理学院,便随“子彬院”的建成而成立。为把学院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心理学院,郭任远不但给学院添置了大量先进的科研设备,更是借此延揽了国内顶尖的教授到该院任教,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知名教授就有:出生于1891年、后曾出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的福建闽侯人唐钺;生于1895年、后曾担任中国动植物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的天津人李汝祺;生于1897年,后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的广东揭阳人蔡翘;生于1898年,曾任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的河北高邑人孔宪武;生于1898年,后曾任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的浙江余杭人蔡堡。加上郭任远本人,在当时的教育界,复旦心理学院享有“一院八博士”之誉。

“拿出证据来”,是郭任远当时的一句名言。正是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他注重实践的严谨治学作风。在教学过程中,他主张学生手脑并用,尤其重视实验。在复旦期间,他还创办了一所复旦中学,并亲自兼任校长,以作为实验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训练。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非“本能”论,郭任远指导学生做了一个著名的“猫鼠同笼,大同世界”的实验。让一只猫和一只老鼠从小居住在一个笼内,由人工饲养各自长大。结果猫鼠友好相处,人们认为的猫抓老鼠的“本能”不见了。他们还拍摄了一张老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连同实验报告《猫对鼠反应的起源》刊登在美国《比较生理心理学》杂志上,轰动美国,引为奇闻。

郭任远开创性的实验方式,大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业进步神速。不仅如此,在教学中,他还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从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冯德培、沈霁春、徐丰彦、胡寄南、朱鹤年等,都是复旦他门下的学生。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晚年的童第周曾多次深情地谈起他的老师郭任远,也兴致勃勃地谈起“猫鼠同笼,大同世界” 这个闻名世界的的实验。他说:“这个实验和观点,给我的启示是,不能盲从前人的学说和观点,要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真知,这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切要经过实验,通过试验打破前人的学说。这是童第周从郭任远老师那里得到的终生难忘的教诲。

 

逆境中的坚持

烽烟四起的旧中国,注定不能给科学家们提供一块长期安静从事科研活动的净土。自1923年回国至1936年再度出国,郭任远已经先后辗转任教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三所学校。期间,还有一段时间是赋闲的。即便如此,他依然排除困难,先后在国内筹建起四个心理学研究所,而且,研究成果丰硕累累。

1936年,他辞去浙江大学校长职务,出国讲学并继续坚持动物心理研究实验。对于他辞职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人指责他当时在对待进步学生的态度上,过于草率强硬,过于执着于“科学救国”的个人观点。但笔者以为,这些只能代表他个人的人生观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却与学术成就无关。

出国以后,郭任远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并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耶鲁大学奥斯本动物实验室及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等机构从事胚胎研究工作。这期间,还应邀到各地讲学。他的足迹走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所到之处,均备受欢迎。即便这样,身处异国的郭任远,最大的梦想却是回到祖国,大展宏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于是,通过一番筹备,他欣然回国,担任中国生理心理研究所所长一职。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振兴科教,他们正在加紧秣马厉兵,准备发动内战。失望之余,1946年,郭任远选择定居香港,从此,再无机会回到祖国怀抱。

晚年客居香港期间,虽然缺乏研究室及经费,郭任远被迫转而做中国传统的国民性的研究。可是,他对动物行为的兴趣与注意,一直不减。即便在自己家里,他仍在进行着小规模的实验及观察,且与当代的动物行为学家及相关机构,保持密切的接触。直至晚年,郭任远还不辞辛苦,远渡重洋,赴美帮助心理学家哥特里勃做过鸭胚胎研究。

1967年,由香港万年青出版社出版的《行为发展之动力形成论》,是郭任远撰写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他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用丰富的事实较完善地阐述了他关于行为发展的理论,又一次轰动西方校园。

1970年,心理学泰斗、香港大学校董郭任远病逝香港。终年72岁。香港各界举行隆重追悼会,香港大学校长在悼词中说:“任远先生为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先生不幸逝世,乃世界心理学界和本港一大损失。”翌年,美国著名的《比较生理心理学》杂志发表了哥特里勃撰写的《郭任远——激进的科学哲学家和革新的实验家》一文,称郭任远对美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国际学术界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并以整页刊登他的照片。美国学术界如此评价一位中国心理学家,是绝无仅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