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
(2012-03-28 22:44:26)
标签:
杂谈 |
这几天在阅读《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该书的原型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引用书中的观点时,核对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原文(论文在CNKI可下载)。
该研究开篇讨论“研究方法”(及已有的研究),花了41个页码,占全书(425个页码)约10%的篇幅。
第二章介绍有关仁村的地理、气候、历史、灾害、人口、经济、姓氏、家族、居住格局等历史与社会,花了69个页码,占全书16.2%的篇幅。
两项共占用将近29.6%的篇幅。详细介绍研究的方法和村落的背景也许是必要的,似乎也是同类研究的通则。
第三章以口述史研究和查阅档案(县志)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方式长篇(46个页码,占全书篇幅的10.8%)叙述了“晚清和民国”的新旧教育的更替。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研究的重点。详细叙述了解放后(始于1945,该地“在全国属较早获得了解放的地区”)学校嵌入村落的历程以及1991年之后私立学校的兴起与衰落。(1)从时间的视角分阶段叙述学校内部元素及其发展状态,关注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来源、学习科目、学费、学校伙食、石板石笔(黑板粉笔的代替用具),学生人数及其性别,体罚以及管理方式,等等。(2)而且在叙述了学校内部的故事之后,紧接着以“个人生活史”的方式叙述学校的“产品”(学校生产的人),对仁村历代“文化人”进行素描速写。(3)以“余论”的形式“概括”(generalization)学校对于村庄和村民的影响。比如,概括“村民通过学校体制实现社会流动的概率”。统计结果显示,“本地村民在学校体制中实现社会流动的概率,大概是3.48%。这对于在社会贫困中挣扎的村民来说,确是一个极小的成功概率。”[1]作者在前一节的“学校生产的人”的速写之,究竟如何讨论(概述)“学校对村庄和村民的影响”,这是该研究的重点,也是该研究的难点,甚至是该研究由此产生“扎根理论”的关键。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广大的乡村,新式学校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建立起来,广大民众对私塾的景仰和古典文献的膜拜远远甚于新式学堂,社会大众并没有对新式学堂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2]现代学校并没有成功地取代古老的私塾教育。相反,“古老私塾的背影仍然隐约可见,学校依旧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3]研究者通过对仁村新办的私塾式的“家庭学校”的个案研究,由此解释村落学校中的国家、地方、村落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力量从村落之中逐渐撤退,为民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政治、社会空间。处于这样时空背景之中,国家、地方、村落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博弈互动,形成了一幅学校变迁的图景。”[4]
该研究有两个类似扎根理论的重要结论悄悄地“隐含”在第四章,只是,该研究并没有将这两个结论在显眼的地方“归纳”出来。
扎根理论之一:读书过度与神经衰弱的关系。或者说,读书过度往往导致神经衰弱。[5]
扎根理论之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程度对受教育者的回报率并不相同,其中,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回报率(这里的回报率指经济收入的提高及社会地位的提升)较低。这里所谓“回报率较低”,也指“成功机会的渺茫和失败的风险过于巨大”。[6]
[1]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88.另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17.
[2]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4.另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9.
[3]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5. 另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0.
[4]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52.另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11.
[5] 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73-279.
[6] 参见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8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