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人际交往研究

(2012-03-13 18:14:16)
标签:

杂谈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人际交往研究[1]

论文分三个部分:一是研究的背景,包括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的说明。论文明确提出“本研究使用的是‘质的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为“访谈”、“观察和非正式交谈”。二是研究的结果,这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7个本土概念以及相应的本土故事。三是结论和讨论,形成扎根理论并做相关的解释。

该研究有三个难点。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以及如何成文?如何归纳结论并形成扎根理论?三个难点总体上按照先后顺序呈现出来,但不完全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第一,如何收集资料?论文采用的办法是:用一年的时间,对9名中国留学生进行开放式深入访谈,辅以参与型观察和非正式的交谈。作者在论文中表明,“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的4个城市里对20名中国学生进行了两次访谈,并对其中一些人的社交活动进行了观察。从19929月到19935月,我在美国对最后选定的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观察。19942月我还主持了两次由研究对象参加的集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向他们介绍并检验了我的研究结果。此外,我还和这些中国同学之间的非正式交谈十分频繁。自从初次接触以来,我们经常在相互登门拜访、电话里、路遇时和各种社交场合随意地聊天。通过以上这几种方式,我从中国同学那里收集到了非常丰富的原始资料。”[2]收集资料的大致顺序是:记录杂乱的本土故事——分类:在杂乱的故事中寻找几个大的本土概念和相应的本土故事(论文共计7个大的“本土概念”,其中“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人际交往”为核心概念,这个核心概念成为论文总报告的关键词)——每个大的本土概念分为几个小的本土概念以及相应的本土故事——对各个本土故事进行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如何“成文”?如何叙述本土概念和本土话语?论文采用的总体办法是:“不仅采用了分类法(categorization),而且还使用了情境法(contextualization)”,“结合了分类法和情境法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3]论文的写作顺序为:(1)确定几个大的本土概念。一个大的本土概念构成一大“章”;每个大的本土概念包含几个小的本土概念,每个小的本土概念构成一小“节”。(2)在每个小的本土概念的主题之下叙述一个或几个小的本土故事(采访中记录的话语和情境)。(3)分析每一个本土故事中所隐含的因素(该论文分析的视角是“文化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的“文化心理学”研究[4])。比如,“交友”这个本土概念构成一“章”(第八章)。这一章包含四个小的本土概念。这四个小的本土概念分别构成几个小“节”。这四个小的本土概念引出相应的本土故事。比如“铁哥们儿”(第八章第三节)、“说话算数”(第八章第四节)、“亲密无间”(第八章第五节)、“回报”(第八章第六节)。[5]

论文不仅叙述本土概念和本土故事,而且在叙述中插入了话语分析和解释。具体的议论和解释的办法是:(1)“直接引用”访谈中所收集的原始的“对话”。(2)在直接引用原始的“对话”之后,紧接着以“间接引用”的方式叙述被采访者的话语。(3)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受被采访者的话语之后,对其中的某些话语进行分析。偶尔也插入“片段分析”。(4)在分析被采访者的话语时,研究者从自己的视角对对话语进行分析,也随时引用他人(学者)的观点并以此从他人的视角来对话语进行分析。(5)为了避免研究报告因“分类”(分为7个本土概念及相关的本土故事)而显得零碎,论文在开头特意安排了一“章”(第四章)专门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个案。

第三,如何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扎根理论”?论文归纳出两个扎根理论:“(1)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关系’的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跨文化人际交往具有对个体文化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功能。这两个理论可以进一步统摄于‘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这样一个主题之下。”[6]不过,论文在最后讨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这一主题时,只是对“理论”进行相关的“引经据典”的解释,而并没有向读者说明具体的归纳的路径,没有展示该“扎根理论”产生的步骤。

总体而言,论文的最大的特色是:既展现了“质的研究”的魅力(叙事的魅力),也显示了“质的研究”的艰难(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艰难)。论文对“质的研究”做了简要的解释,但论文变成书稿时,作者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科学界当时对“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不十分了解,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此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见书稿“后记”)。后来,作者出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并于1996年发表《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7],对“质的研究”方法做了更详细的解释。《旅居者和外国人》、《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以及《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迅速引起中国教育界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关注和推广。



[1] 该博士论文用英文撰写,参见Chen, Xiangming.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S. Universities,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1994.后来,作者将论文翻译为中文书稿(中文版的英文标题改写为:Sojourners andForeigners: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 Intercul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参见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因暂时找不到该论文的英文版,这里的介绍主要以2004年的中文版为据。

[2]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8-49.

[3]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0-61.

[4] 作者的导师托马斯·萧(Thomas Shaw)在书稿的序言中将这种分析称为“文化心理学”研究。

[5] 在此之前,讨论了“朋友”的定义(第八章第一节)和“交友”的条件(第八章第二节)。见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0-222.

[6]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6314.

[7]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另参见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22-3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