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新父母学校:第三章
(2008-09-16 00:33:17)
标签:
杂谈 |
我们希望找到一本书或一份研究报告,作为“新父母学校”的经典藏书。这份经典藏书最好显示:该研究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是成功的,而且,这个孩子“性格好”、“身体壮”。
我们最初找到的书是《卡尔·威特的教育》,由京华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作者是卡尔·威特,由“刘恒新编译”。[i]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出版之后,迅速在中国教育界畅销。这本书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枕边书,也成为不少学校送给家长的特别的礼物。
我们之所以看重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里讲了大量的卡尔·威特的“早期智力开发”的故事。卡尔·威特不仅聪明,而且身体健康,又有礼貌。这符合“新父母学校”所追求的“好孩子”的形象。
可是,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时,很容易让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这本书所讲述的经验像一份虚构的故事,类似卢梭的《爱弥儿》的小说。网上对这本书也提出大量的批评。《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直接指出这本书“伪造”、“剽窃”、“抄袭”、“欺骗读者”:[ii]
由于我们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转述了《早期教育和天才》里介绍的德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随后便有人伪造了一本中文假译著《卡尔·威特的教育》, “译者”署名为刘恒新,京华社出版。这本假译著大量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并成段抄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内容。造假者还盗用我们的名义向读者推荐假译著。
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的提示,我们开始寻找《早期教育和天才》,并查询《早期教育和天才》对中国家长的影响。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的魅力
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的提示,《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中国人“伪造”的一本“中文假译著”。为了验证这个说法,我们搜索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搜索的结果是: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确有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这本书,有英文版和德文版,但没有Carl Weter’s Educational Law。
这说明,所谓“刘恒新编译”,可能是假的。刘恒新本人可能没有看过该书的英文版。如果刘恒新本人亲自阅读过该书的英文版,是不会出现那么滑稽的错误的。如果刘恒新看过该书的英文版,就不会把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写成Carl Weter’s Educational Law。
既然刘恒新没有看过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这本英文书,那么,刘恒新如何编译?他从哪里获得那么多有关《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资料呢?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说:“我们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转述了《早期教育和天才》里介绍的德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又说:“读者若想更多地了解卡尔·威特的早教方法,请直接参阅河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早期教育和天才》。”
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开始追查《哈佛女孩刘亦婷》和《早期教育和天才》这两本书。我们的目标是:(1)《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了《早期教育和天才》的影响?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受了《早期教育和天才》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中国“名人”受过这本书的影响?(2)这本被中国父母推崇和追捧的《早期教育和天才》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本书究竟说了些什么?(3)那本被认为是中国人“伪造”的“中文假译著”《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如何抄袭《早期教育和天才》的?
我们仔细比较了“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教育和天才》这两本书。
比较研究的结果是:正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所言,“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伪造”的“假译著”。[iii]
不过,尽管该书是“伪造”的“假译著”,中国家长依然愿意把它当作值得阅读和珍藏的“家教宝典”。
是中国家长的头脑简单、甘愿受骗吗?当然不是。根本的原因是:刘恒新编译这本书时,确实煞费苦心,它回应了当代中国家长的需要和期待。
第一,这本书提到了有不少人受过《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影响,这些人借鉴卡尔·威特的方法,成功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后来出了书,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卡尔·威特的感激和敬佩。比如美国的塞德兹在《俗物与天才》中,美国的斯特娜在《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都提到了自己如何受卡尔·威特的影响,借鉴卡尔·威特的方法,成功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出于某种原因,这本书倒没有提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受这本书的影响。
第二,这本书“讲故事的语言”很特别。它与中国人讲故事的风格完全不同,有“异国情调”。这种奇特的讲故事的语言容易让读者相信:这本书的作者生活在遥远的国家而且生活比较久远的时代,它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当然,这种奇特的讲故事的语言是日本人木村久一精心制作出来的,或者说,是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教育组精心翻译的结果,刘恒新只是在“编译”《卡尔·威特的教育》时比较完整地维护和传递了这种奇特的讲故事的语言风格。
第三,《早期教育和天才》介绍“威特的教育”时总共有20个条目,刘恒新将它整理成17章,并为每一章配上了标题,大标题下面又配上了小标题。这的确是一个贡献,它更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如果把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伪造版”与丽红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正宗译文版”做一个比较,刘恒新“伪造”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倒更具有可读性。丽红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正宗译文版”很可能会使一般家长失去阅读的耐心和信心。
可见,若家长想了解真实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完全可以去阅读丽红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正宗翻译版”或直接阅读英文或德文版。
不过,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虽然可以称得上“伪造”,却也可以拿来阅读。只是阅读的时候,把这本书当作虚构的“教育故事”和虚构的“教育小说”就是了。[iv]
三、《早期教育和天才》究竟对中国父母有多大的影响
2000年,张欣武和刘卫华夫妇发表《哈佛女孩刘亦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特别提示《早期教育和天才》带给自己的惊喜和感激:
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功德无量的书——《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连译者姓名都没有的小簿册子,在1980年成都举办的早期教育学习班中,引起了我的朋友邱校长的极大兴趣。她兴奋得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分送给正忙着生儿育女的晚辈朋友们,我也幸运地得到了一本。
得到那本《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中首先介绍的,是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他们的成就和著作,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一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的注意、为了使日本民族多出天才少出庸才,木村久一于1916年写了《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威特父亲及其追随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这本书引进的早期教育学说,对提高日本人的民族素质,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早期教育与天才》译成了中文。我只知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亲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的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那会儿,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之后,这本书在当年和接下来的几年内一直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书。奇妙的是,几乎与《哈佛女孩刘亦婷》同时出版而且也同样引起轰动的另一本书《发现母亲》,也提到了《早期教育和天才》对自己的影响。
《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称:[v]
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于是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一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 ——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
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
……
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我的心灵已经在这里剃度为僧了,我的生命已经在这里歃血为盟了!
“新父母学校”的建议是:鉴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正宗译文版”和外文原版过于烦琐,一般家长会失去阅读的耐心,又鉴于刘恒新编译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充满太多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伪造,家长们可以直接阅读木村久一著的《早期教育和天才》。
事实上,也有不少中国家长是从木村久一著的《早期教育和天才》那里了解并借鉴“卡尔·威特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早期教育经验。这也正是“新父母学校”向家长们推荐《早期教育和天才》这本书的原因。《早期教育和天才》与《教育漫话》、《爱弥儿》三本书一起构成新父母学校推荐的经典。
小结
新父母学校从洛克、卢梭那里接受有关“身体”训练的建议:让儿童的身体顺应自然的要求,接受自然的挑选,让儿童的身体变得像自然界的动物那样强壮、浑身是劲。新父母学校的建议是:野蛮其身体,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洗凉水澡、不穿太多太厚的衣服。
新父母学校从洛克、卢梭那里接受有关“礼貌”训练的建议:让儿童成为独立的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儿童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让儿童善待他人。新父母学校的建议是:文明其精神,让儿童养成劳动的习惯,学会自我克制(守时、慎言),建立善良的同情心与爱心。
新父母学校从木村久一那里接受有关“潜能递减法则”的建议: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新父母学校的建议是:珍惜孩子的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重要的“不要输在关键年龄上”。
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早期智力开发,这是接下来的第二讲将要谈论的三个主题。
[i] 2003年该书出现第二版,2004年,出现第三版。第三版时,原来的“刘恒新编译”改为“刘恒新译”。 该书的封面上显示的英文标题为Carl Weter's Educational Law。所谓的“刘恒新编译”、“刘恒新译”以及该书的英文标题,后来被认为是“伪造”。
[ii]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接着说:除了侵权之外,这本东拼西凑的假译著存在很多科学常识上的错误,比如说,经常让19世纪初的老卡尔·威特运用他死后才问世的各种科研成果。这本假译著谎称是“从原著翻译”的,却连原著书名——那是一句长长的德文——都不知道,只好用英文杜撰了一个假书名《Carl Weter's Educational Law》放在封面上欺骗读者。用这个假书名在网上查不到任何出版记录,可见是造假者杜撰的。如果用哈佛图书馆收藏的原著英译本书名《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在网上搜索,则可查到多次再版的信息。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豪教授1999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的学术著作《解读天才》里——见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译本,也提到了卡尔·威特的早教方法,并在参考书目里列出了原著英译本《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郑宗海和陈鹤琴都看过卡尔·威特原著的英译本,且评价很高——见《陶行知全集》第一卷579页。这些中外专家和老卡尔·威特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比天赋更重要”。读者若想更多地了解卡尔·威特的早教方法,请直接参阅河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早期教育和天才》。此书浓缩了1818—1914年好几本早教文献的精华呢。参见张欣武、刘卫华著:《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iii] 京华出版社在2006年重新推出《卡尔·威特的教育》,由丽红翻译,为了表明这本书的“正宗”,该书的后面附有英文原文。这本书的伪造过程如下:
第一,以日本人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和天才》这本书为蓝本,将《早期教育和天才》中有关“威特的教育”介绍全部复制下来。《早期教育和天才》的作者木村久一对卡尔·威特的故事有一个质疑,以“附注”的方式提出来:“上述数学题可能有误。图的比例源于英译本。如果没有错误,此题是不成立的。因为无须用数学公式来证明,只要按图做三个纸片互相组合,即可看到,无论怎样组合也决不地得到上图那样的形状。因为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英译本上用的是similar一词,其词义也可能不是“相似”,而是“更广义的类似”。但如果是类似,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欧拉也用不着考虑三天了。这到底是原著的问题,还是英译本的问题不得而知。总之,这个题是有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证明威特的学力,而是用以证明威特并不骄傲,所以我认为这个例子的错误是无关紧要的。”刘恒新把这个“附注”也完整地抄下来,俨然是自己的质疑。
第二,由于《早期教育和天才》除了介绍“卡尔·威特的教育”之外,同时还介绍了斯特娜夫人教育她的女儿的“自然教育”。于是,刘恒新将斯特娜夫人教育女儿的故事移花接木,嫁接到卡尔·威特的身上。嫁接的过程并不简单,必须谨慎地将所有称呼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的“她”换成称呼卡尔·威特的“他”。此外,还需要把斯特娜夫人教育她的女儿故事尽可能不显山不露水地插入到卡尔·威特的故事中。在这两点上,刘恒新做得都不错。
第三,除了介绍“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教育她的女儿的故事,《早期教育和天才》还介绍了塞德兹博士教育他的儿子的故事,另外,作者木村久一本人还提出了自己的议论。为了尽可能利用资源,刘恒新细心地将塞德兹博士教育他的儿子的故事以及木村久一本人的议论也一并偷梁换柱、全部收入到卡尔·威特的故事中。
这就是“刘恒新编译”《卡尔·威特的教育》时的基本程序。
[iv] 京华出版社其实可以调整出版策略,将“刘恒新编译”改为“刘恒新编”。这样既尊重了中国的读者,又保护了“刘恒新”这个编者。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2004年第三版将原来的“刘恒新编译”改为“刘恒新译”,更显示出京华出版社的冒险和不负责任。
[v] 参见王东华著:《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