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的框架
刘良华
http://blog.cersp.com/18893/1364217.aspx
1.《纯粹理性批判》的原始目录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
第三部分 先验方法论
我个人更愿意将“先验方法论”用括弧括起来,然后,《纯粹理性批判》就只剩下另外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
先验知性论
第三部分 先验理性论(“先验理性论”相当于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辨证论”)
接下来,我将这三部分分别以概念、判断、推理与之相呼应。
把“先验感性论”理解为“概念”有点勉强,但是,把
“先验知性论”理解为“判断”,把“先验理性论”理解为“推理”问题,这是符合康德思路的。
比如,康德说:“理性永远不直接和一个对象发生关系,而只和知性发生关系,并借助于知性而和理性自己的经验性运用发个关系,所以它并不创立任何(关于客体的)概念,而只是整理这些概念,并赋于它们以在具最大可能的扩展中所可能具有的那种统一性,也就是在与诸序列的总体性关系中的统-性,知性则根本不是着眼于这个总体性,相反,知性所注意的只是诸条件的序列处处都借以按照概念而完成的那种连结。所以理性真正说来只把知性及其合目的性的职能当作对象,并且,正如知性通过概念把杂多在客体中结合起来一样,理性那方面也通过理念把概念的杂多结合起来,因为它为知性行动的目的设立了某种集合的统一性,不然这些知性行动就只是致力于分殊的统一性。”([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页。)这里讨论的是“推理”问题。这也是康德讨论“先验辨证论”的基本思路。
2.康德提出判断的四种类型:
第一,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第二,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第三,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第四,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5页。)
3.与之相关,康德又提出“范畴”的四种类型:
第一,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第二,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第三,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四,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2页。)
4.自然科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统觉)运用12个范畴来实现“人为自然立法”。
从常识来看,康德提出的“判断的四种类型”更好理解:第一,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第二,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第三,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第四,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我个人认为,康德的范畴过于“勉强”,人为痕迹太重。我个人所理解的判断类型是:
第一,量:多、少、复杂
第二,质:好、坏、似是而非。
第三、关系:因果、相关、不相关。
第四、形态:实然、必然、或然。
其中“因果关系”最重要。
我若做教育研究,这十二个方面就足够了。当然,这大概只能算是中国式的理解。
5.范畴是一些给现象、因而给作为一切现象的总和的自然界颁布先天法则的概念。([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那把感性直观的杂多结合起来的东西就是想像力。([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不通过范畴,我们就不能思维任何对象;不通过与那些概念相符合的直观,我们就不能认识任何被思维到的对象。([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我这些说法当作典型的“康德路径”。
6.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中大量地谈论“想象力”,在第二版中,这些“想象力”被康德删除了。第一版中的“想象力”议论如:
有三种主观的认识来源是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和经验对象的知识建立于其上的:感官、想像力和统觉;它们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经验性的,即在它应用于给予的现象上时来考察它,但它们也全都是本身使这种经验性的运用成为可能的先天要素或基础。感官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知觉中,想像力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联想(和再生)中,统觉则将之展示在对这些再生的表象与它们借以被给予出来的那些现象之同一性的经验性意识中,因而展示在认定中。
但全部知觉都是以纯粹直观(就其作为表象而言刚是以内部直观形式即时间)为先天根据的,联想则是以想像力的纯粹综合为先天根据的,而经验性的意识是以纯粹统受、即意识本身在一切可能的表象中毫无例外的同一性为先天根据的。([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5页。)
想像力也是一种先天综合能力,因此之故,我们给它取名为生产的想像力,并且只要它在现象的一切杂多方面其目标是在对现象的综合中的必然统一性,这种综合也就可以被称之为想像力的先验机能。([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邓译本中的第124-130页几乎每页都在谈论“想象力”。)
7.《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包括“概念分析”(范畴及其演绎)和“原理分析”(图型法及其原理体系)两个部分。
其中“概念分析”(范畴及其演绎)看起来是本书的核心精神。但是,暂时看不出“原理分析”(图型法及其原理体系)有多大的意义,除了最后的“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之外。
在讨论“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时,康德说:
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也不能有先验的运用,而任何时候都只能有经验性的运用,纯粹知性原理只能和某种可能经验的普遍条件、与感官对象发生关系,但决不能与一般物(不考虑我们如何能直观它们的方式)发生关系。
于是,先验分析论就得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结论:知性先天可以做到的无非只是对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作出预测,凡不是现象的东西,由于它不能是经验的对象,知性就永远不能跨越感性的限制,只有在感性中对象才被给予我们.知性原理只是阐明现象的一些原则,而本体论自以为能够在一个系统的学说中提供出有关一般物的先天综合知识(例如因果性原理),它的这一傲慢的名称必如让位于那谦虚的名字,即只不过是纯粹知性的一种分析论而已。([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8.康德的“先验范畴”和柏拉图的“理念”多少是有联系的:
柏拉图这样来使用理念这种表达,以致于人们清楚看到.他是将它理解为某种不仅永远也不由感官中借来、而且甚至远远超出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那些知性概念之上的东西,因为在经验中永远也找不到与之相符的东西。理念在他那里是事物本身的蓝本,而不像范畴那样只不过是开启可能经验的钥匙;据他看来理念是从最高理性那里流溢出来的,它们从那里被人类的理性所分有,但人类理性现在不再处于自己的本源状态中,而是必须通过回忆(也就是哲学)而努力地去唤回那过去的、现在己被遮暗了的理念。([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9.康德的四个“二律悖反”的复杂版本与简写版本:
复杂版本:
第一个“二律悖反”:
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上也包含于边界之中
反题:世界没有开端,在空间中也没有边界,而是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方面都是无限的。
第二个“二律悖反”:
正题:在世界中每个复合的实体都是由单纯的部分构成的,并且除了单纯的东西或由单纯东西复合之外,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东西实存着。
反题:在世界中没有什么复合之物是由单纯的部分构成的,并且在世界中任何地方都没有单纯的东西实存着。
第三个“二律悖反”:
正题:按照自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导出的惟一因果性。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
反题:没有什么自由,相反,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只是按照自然律而发生的。
第四个“二律悖反”:
正题:世界上应有某种要么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要么作为世界的原因而存在的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反题:任何地方,不论是世界之中,还是在世界之外作为世界的原因,都不实存有任何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80页。)
简写版本:
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
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10.康德时时提示,《纯粹理性批判》虽然是为了解释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但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划界”: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虽然人类知识在所有这三个要素方面都有先天的认识来源,这三个来源初看起来似乎都对一切经验的边界不屑一顾,然而一个完成了的批判却坚信,一切在思辨运用中的理性凭借这些要素都永远也不能超出可能经验的领域之外,而这一至上的认识能力的真正使命只是利用一切方法及其原理,以按照一切可能的统一性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的原则,来追踪自然直到它的最深邃处,但决不飞越它的边界,在这边界之外对我们来说除了空的空间外一无所有。([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4-5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