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背后的故事——路凯媛
(2013-03-11 13:13:48)
标签:
教育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木兰姓氏
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切记载。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我认为,木兰姓花,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提醒其本为女性的事实。木兰征战十二年,被人所知的是她的英勇壮举,伙伴都不知道她实为女子。当兵本不易,男子尚且不轻松,更何况木兰一个女子?这就更加凸显了她的忠孝之心,赞扬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豪迈!
二、木兰是女英雄,为何《木兰辞》中却基本不写她在战场上的勇敢?
虽然木兰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事迹更加被人们所知,但从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种种举动来看,其实木兰从本意来讲不是很想出外征战的,又有哪个女子愿意放弃家中悠闲的日子去受苦呢?但情势紧急,可汗征兵,若是她不去,家里又指得上谁呢?所以木兰的出征主要是形势所趋,她的心里是想做一个普通女孩子,与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的生活的。
木兰是一个奇女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文章对木兰生活场景的描写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木兰的善良淳朴、机智聪慧。而正是这样一个勇敢坚毅中又带着一些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才更受人们喜爱。
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应该在每个同学学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疑问,一个女生,在一堆大男人里面,一两天也就算了,十二年,怎么可能不被发现?由于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所以去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北朝民风彪悍
从木兰有条不紊的整理出征所用马具看来,木兰是自幼习武的。女子习武在魏晋之前的确不多见,可在民风彪悍的北朝就不足为奇了。北朝女子受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普遍习武而其中又不乏武艺高强之人,有时甚至可以与男子一比高低。也就说,从技能上看,木兰虽为女性但很难与男性区分开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而民风彪悍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男子锻炼出了雄健强悍的体魄、粗犷豪迈的个性。换个角度说,就是北方男子四肢发达,神经粗大。他们一心想着战事,兴趣点显然不会在女子身上,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不够细腻,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缺少敏锐的对女性的观察。因此木兰在十二年中没有被发现。
2、女性特征少有显现
木兰的长相史书没有记载,后世人们只能凭借自己对她的崇拜和敬仰在自己心中加以描绘。但若是十二年都不被发现的话,只有两种可能:木兰长相粗陋,或者偏向中性,比较像男人。
战争当前,士兵一定是和衣而卧的,要时刻准备着,否则无异于自杀。这就给木兰提供给了另一个机会。至于如厕问题,行兵打仗,又是在古代,要弄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厕所是不可能的了。而北方少数民族又不似中原人这样讲究,尤其是军队,随便哪个山沟就可以用厕,所以也是问题不大。而至于沐浴...可以知道的是,军队在战争中沐浴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在木兰的努力下不久后就升了官职,更不容易被发现了。
综上所述,木兰想要不被发现的确是不太容易,但也不无可能,加之本身《木兰辞》具有文学色彩,“不知木兰是女郎”也就不足为奇了。
资料来源:http://qiwen.sina.cn/?sa=d22533t554v2134&cid=1149&page=2&vt=4
http://baike.baidu.com/view/72261.htm?fromId=31736#5
http://blog.163.com/yajun7218@126/blog/static/5204897120104289208138/
http://iask.sina.com.cn/b/1944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