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老师
(2009-09-06 12:36:50)
标签:
杂谈 |
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老师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暑假里,万玮老师给我发短信,说要给我看本好书。开学前,他把书给了我,还在教师培训时介绍了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开学一周里,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一点看一点,今天算是看完了。其实我看书是很慢的,看到某些地方我常常会停下来想;当然,也只有能让我经常停下来想的书,我才认为是好书。
作者是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他是一名小学教师,一直执教5年级。这本书是写他20多年来的教育历程,他给书的副标题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看这本书,常觉得好像他是我们的孔子(请原谅我的狭隘),记录着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行,并将许多教育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所不同的是,孔子的《论语》更多的是“子曰”,是深入浅出的哲理。而实际上并没有一本书,是真正记录了当时孔子究竟除了“曰”之外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发哥要演孔子了,很期待,但也不敢看。
而该书是现实的,仿佛就在你面前的,更多的也不是“言”而是“行”,他几乎做到了我一直以来憧憬的境界——我就是教育!他设计的课程是教育,他实施的过程是教育,他的对人性的思考是教育,在他的引导下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无论是成功失败)都是教育。他都能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并的确实施了适合而准确的教育行为,所以能创造出今天的教育奇迹。
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或卢梭,都在苦苦追求和探索着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完善的道,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找到并沿着这个道前行。然而,实际上困难的并不仅仅是寻求的本身,而是实践是躬耕是身体力行。
暑假里读了一些王阳明的书,这个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的智慧的浓缩点就在于知行合一,他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在最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壮大自己,最终将自己的理想联系实际而孜孜不倦的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建设(注意这个词)。
作为一个老师,能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我将依然憧憬“我就是教育”的梦想境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有建设意义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