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 ? (柳若影)
(2009-06-26
10:55:47)[编辑][删除]
许多大学生要毕业了,毕业后干什么?
今天请宋教授与大学生谈职业选择,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
人要干什么,首要的考虑当然是自己的兴趣。自己有兴趣的事越干越想干,反之也然。
什么是最好的职业?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符合国家需要的;适合自己的;能发挥专长。
在择业方面,主要是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可以从最简单的自我探究开始,用三个形容词描述你的性格,列举你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你最擅长的三件事,你最不擅长的三件事,你生命中最重视的是什么。由此获得一些关于自己职业的一些倾向性认识。当然,事情往往还不这样简单,认识自我实际很难。
我记得,1993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认识自己。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许多媒体鼓吹教授卖馅饼,鼓吹“下海”。
这篇文章《中国人才》首发,紧接着,有《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这说明,大家对文章的观点还比较认可。
文章大概说了这么些意思: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难?答曰:认识自己。
所谓认识自己,不仅是知道自己姓啥名谁,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劣势,所适与所不适。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展自己,保持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不认识自己。历史上如赵括马谡之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赶时髦,赶浪潮,别人办公司,他也去办公司;别人经商,他也去经商;别人炒股票,他也去炒股票。总之是什么热他就干什么。
事实证明,这种赶时髦,赶浪潮成功的几率是不多的。
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窃以为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要看到自己所能所不不能。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自己”作为所有物中一个“物”也是不例外的,即有所长也有所短。历史上的孔夫子说,论耕田,吾不如老农矣;刘邦说,带兵打仗,吾不如韩信;运筹帷屋,吾不如张良;运送粮草,吾不如萧何。毛泽东、鲁迅都讲过,人贵有自知之明。记得有一则材料写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全国性的歌唱表演大赛,盛情邀请一位京剧艺术家登台献艺,这位京剧艺术家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之所长仅仅在京剧这个领域,要唱歌,那不是献艺,只会出丑的。这位京剧艺术家认识自己。知到自己之所短,才能知道自己之所长,也才能更深刻的认识自己。这是辩证的统一。
二是要及时的在实践中调整。认识自己不仅是个理性思考过程,而主要是个实践过程。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什么是自己之所长,什么是自己之所短,都得在实践过程验证和识别。开始认为行的,经过实践过程验证不行,就得及时调整。如历史上的孙中山、郭沫若、鲁迅开始都是学医的,后来转向自己所长所爱的行业。数学家陈景润教书讲课不行,后转向数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试想,如果陈景润下海经商,是决不会有如此成就的。
三是要拨开各种利益欲望映出的各种幻影,不要见异思迁,这山望那山高。对于那些经实践过程验证,确是自己所长所爱,就要坚持下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成才的唯一诀窍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我国新闻界一位名家说,要象唐僧取经那样,不为路途上的妖魔鬼怪所迷惑,见异思迁的人,大都是一些意志薄弱者,由于患得患失,这个领域干几年,那个行业干几年,短暂一生一晃而过,终将一事无成。终于没有认识自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于社会分工,还不可能有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幸运儿,大多是认识了自己,从而发挥了自己之所长,而把自己之所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真正认识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实乃成功的前提。
文章不主张“教授卖馅饼”,不主张盲目“下海”。这个观点对大学生择业也是有用的。
文章已发表16年,16年,也很漫长,也有许多变化,但“以自己为本”、以“自己的特长为本”这样一条“轴线”似乎没有变。有学者提出“经济人生”的观点,我想,以“自己的特长为本”,大概也是最“经济”的。
从经验看,迷失自己很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让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咀嚼其味吧!
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吧!
(2009年6月26日我们与部分大学生座谈职业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