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圈一块地,先种起来!(柳若影)

(2024-04-01 13:39:10)

圈一块地,先种起来!           (柳若影)

 (2008-11-02 20:48:46)[编辑][删除]

   多年来,关于什么是散文,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学者提出大散文的概念,主张“把文章还原到生活中去,使实用的东西变为美文,比如政治家的批文,科学家的论文,商业的广告,病院的医案,诉状、答辩、启事、家信甚至便条。”说“我们这份杂志,将尽力克服我们编辑的狭隘的散文意识,大开散文的门户,任何作家、老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专业作家、业余作家、未来作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以及并未列入过作家队伍,但文章写得很好的科学家、哲学家、学者、艺术家等等,只要是好的文章,我们都提供版面。”

   有的则认为,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表现”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写人、叙事、言理来达到表现主观感受的目的。狭义者,是广义散文下属的一个品类,它更富于表现情韵,情绪,情思。狭义散文又称为艺术散文或美文。

   有的认为,散文的特征可能不那么好说,甚至,哪些是散文有时都难以认定,因此,与其说什么是散文,不如说什么不是散文;与其在一堆文体中捡出散文,不如说那些不能归为其他文体的就是散文。叶圣陶就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散文的自由度、渗透性,弥散性太强。

   有的说,管它什么“大散文,小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只要读起来美就行啦!

   我曾经问一个散文作者看不看这类书,她说,不看,越看越不会写散文了。

   我似乎也有同样的感觉。理论上的不统一,概念混乱,搅乱了思维,使人无所适从。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我的同事拿了两张报纸,一张报纸说,吃苹果一定要削皮,因为有农药残留;一张说,吃苹果不能削皮,因为皮里面的维生素最多。我的同事问我听谁的,我说,你看着办吧。他把报纸一扔说,老子谁的也不听啦!我爱咋吃就咋吃啦!

    学习散文写作,是不是一定要把什么是散文弄个一清二楚呢?

    我以为大可不必。

    我很赞赏毛泽东的一句话,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共产党里许多军事名将都不是先上军事院校再打仗的,而是相反。

   另外,我感到,再好的写作书也不可能教会你写作。我认为,写作,有可教的一面,可教的一面是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有不可教的一面,不可教的一面是特殊性,是不同个体的“悟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可教的一面,“在个人”是不可教的一面。“可教的一面”在应用类文章中占的比例大一点,在文学类尤其是散文,所占的比例就很小了。因为散文是无规矩的艺术。

   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我们是不是要等理论家们把散文的概念搞清后再写散文呢?

   我看大可不必。

   散文的理论研究与散文的创作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戏剧作家曹禺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会写剧本的人自己写剧本,只有那些不会写剧本的人才去教别人写剧本。

   对想学习散文写作的人,在散文的田野里。自己先圈一块地干起来再说。种点传统的花草也好,搞点移植嫁接也好,或者试验一点新的品种也好,在这样的“耕作”过程中,慢慢体会,慢慢领悟什么是散文,这样的办法虽然笨,但可能比较可靠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