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采访的两个人物——陈忠实、
李沙铃
(2015-02-17
14:57:13)[编辑][删除]

(陈忠实、李沙铃,这是我准备采访的两个人物。昨天给
李沙铃家打了电话,家人说李老正打吊瓶,等康复后再说。那就等等吧!)。
(2月18日,我找到李沙铃家,目的是认认门,预预热,便于后面的采访。我给李老带去了我的散文集,他给我赠送了他的《从容本来就奢侈》一书。)
(我在设想着,我的录像采访应该象中国古琴的弹奏,只宜在两三好友之间,或夜深人静之时。因为要听到“心”的声音。)
陈忠实,1942年出生于西安灞桥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主席、党组成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常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荣获陕西省
首届红旗人物。
陈忠实青少年时期就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艺术。早在初中二年级时,就在作文本上写下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说《桃园风波》。高中二年级时,在西安市三十四中学组织了《新芽》文学社。先后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过基层文化工作,于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河》1979年《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乡村》。1992年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李沙铃,1932年生。历任《青海日报》总编辑、编委会主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部级调研员,高级编辑。省政协副秘书长。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转载]李沙铃:吃搅团
住在城里,想吃一碗搅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大酒店把这门生意,不放在眼里。小饭馆嫌它利薄又啰嗦,因而少人经营。我为此有点儿犯愁。女儿说,别愁,她的同事找到了一家“搅团王国”。于是,由景立驾车,女儿带路,我们乐哈哈地如愿以偿了。
离开西安,进了户县,来到人民街金手一碗面庄,服务热情,饭菜可口,吃得我直感觉回老家了。
这儿的搅团是盛在一个大盆里的,现打现上,纯玉米面,稍稍发黄,热腾腾的,蒸气一缕一缕朝上冒着,像轻烟缭绕,不时飘出阵阵清香,袭得人口馋眼急。不由快手把调料水(俗称“水水”)舀到碗里。那水水有醋水和浆水两种,上漂一层韭菜花,伴以片片红辣椒,任君选择,投其所好。还有,葱油饼,青菜花,各种小吃。喜欢肉菜,可点梅菜扣肉,带把肘子,排骨什么的。丰富多样,出我意料。
吃着,聊着,高兴着。
老板走了过来,握了手,见是从西安专程来的,有几分感动,特意斟了一杯香茶。听口音,像老家人,原是邻村乡党。话近了,人也近了,一时走不开了。
老板姓唐,年轻人,三十出头,懂行,善经营。他说,本想试试看,没料还有这么多人爱吃搅团,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客人总是满满的,客人越爱吃,经营的信心越提升。这全得感谢上帝老人家啊(指消费者)!他笑着,来了一个轻松的幽默。
搅团,是老家农村人一道家常饭,过去小麦少,包谷多,吃搅团的时候就多,我在农村可说是吃搅团长大的,母亲的搅团打得格外到位,不软不硬;水水调得格外香鲜,不淡不重。我一顿便吃两大碗。工作了,很难吃到母亲的搅团了,为此常常唏嘘不已。
让人惊喜的关注点是,早已被人淡忘了很有些年头的搅团,忽然一夜间华丽上市了,而且,很是吃香。一辆一辆的私家车,在高速上、山道上,风驰电掣,奔向县城,奔向农家乐,奔向乡野人家。搅团,一下子从平民百姓升到了皇家贵族。太了不起了!
不过,细分起来,吃搅团的意境还是大有不同的。像我这样的搅团粉丝,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自幼以搅团为伴,同步同生,其搅团情结是千丝万缕的。
看是吃搅团,却实吃的是亲情、乡情、旧情。吃的是回忆,快乐,酸楚。吃的是爱,是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吃得了当今的幸福,吃得了错综复杂的沉沉的重重的感悟。
另一种的吃搅团则是换个口味。把城味换个乡味,把荤味换个素味,把浓味换个淡味。或者,直奔主题,减体重,减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还有一种“搅团意境”确属于多元的现代式了。既有乡,又有城;既有素又有荤;既有历史,又有现实。端上来的饭菜,从中可以看到周秦汉唐,又可以看见当今盛世,历史感、时代感,一齐扑面而来,好个痛快啊!
下一次吃搅团,一定要带上在北京读小学的小孙女檀檀,让她体会一下什么是搅团?搅团里都能吃出些什么?……
2012年7月14日
(原载《传播》2012年第3、4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