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深入探索者-----------------------------柳若影
(2024-03-20 16:44:16)网络文学的深入探索者
黄迪民
|
|
著名学者、作家柳若影,曾被聘为“陕西大学生在线”网络文化顾问,开设有“柳若影专栏”。多年来,他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探索;2018年,出版了《情韵》一书,可以说是他十年网络文学实践的总结。此后,他又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探索,整理编撰了《柳若影随笔》,它与《情韵》为姊妹篇,是网络文学理论上的升华。
《柳若影随笔》是作者在创作网络文学《情韵》的基础上,结合在高校的学术演讲题纲所整理的新作。演讲题纲中深入研究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文学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当今教育如何运用网络文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柳若影随笔》中有不少理论上的创造,值得一读。《情韵》一书,是网络文学的实践篇;《柳若影随笔》是网络文学的理论篇。
《情韵》从文本上也注意体现网络文学的特点,这一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传统的纸质文本和网络文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如何反映网络文本的特点?这个值得我们从文本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互联网影响下,“文学生活”的概念已与以往不一样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普通人要是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就要耐得住冷板凳,不断写作、投稿,去寻找文学期刊、出版社,等待出版、上市和专家的批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写作者本人是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整个的文学生活是“一维单向流动”的。而有了互联网,门槛没有了,一般人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出版”机会,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评论文学作品。甚至于,原有的代表话语权的期刊杂志、出版社、评论家在这个新的出版流程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了,这就是网络带来的新结构。这里所蕴藏的力量一旦被激活,必将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突飞猛进,曾有人一度高呼“文学死了”,其实这不是死亡,这是文学本来应该呈现的样貌。文学与心灵有关,应该是自由的。我们不应忘记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是鲜活的,是有生命气息的,当一个网络文学作家,你是能够深切的感觉到的。
童庆炳先生认为,文体是一个系统。同理,《情韵》的文本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封面、字体、字体的形式、颜色、书中篇章排布、乃至书尾,书中所有元素综合构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审美的。所以,特点也有整体性,特点是融入整体之中的,它构成了一个艺术美感信息系统,这个艺术美感信息系统指艺术形象释放的信息流,激活欣赏者的各种审美功能,从而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
形式与内容是相互影响的,文学的形式与文学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文学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生命的整体。按照童庆炳先生的观点,美在于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我们研究文学文本也应作如是观。网络文本与传统的纸质文本是不同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也正是通过文本的转化。这,有待于研究和体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校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校园文化同样是一所学校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指导着每一名青年学子的行为方式。学校应当为每一名青年学子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一言一行促使其向真、向善、向美。利用网络文学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这是个新课题,有研究的必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搭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使得颇具说教意味的思想教育理论拥有了灵活的教化功能,同时用形象的、情感赋予的方式贴近青年学生,用文学作品中的动人故事,丰富的情感与青年学生的心灵产生互动,将枯燥的说理与回味隽永的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地融合,这样,文学的育人功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美育,坚持以德育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运用散文和散文诗的形式,这是一种探索,这属于文学范畴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可以窥见文学的规律来。散文和散文诗作为文学的一个新品种,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它是时代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例如服饰变化,审美观念也在变化,我们不再像百年前穿长袍马褂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散文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湖北作家李修文说:“散文在今天真的是一件大事。时代的风貌和风骨都是率先在散文里长出来的。散文的堕落才是鸡汤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想通过几本散文集的写作,好好厘清自己是谁,自己需要怎样的一身筋骨,自己又能提供给读者一种什么样的美学。”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徐悲鸿先生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散文诗,就是要给读者提供一种有艺术美感信息密度的文本,提供一种“美的感染形态”,对读者“感而化之”。在这点上,人们要进行坚定而自信的写作,不断构建有艺术美感信息密度的散文诗。
网络写作,这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互动式写作。网络写作是文、图、声三元素综合运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行为。网络写作的新形式是“自媒体写作”。拥有一个自媒体便可进行自由的网上写作。网络写作具有传统写作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写作的意义超过了任何一次文学革命。它正在形成发展中。网络的革命变革不亚于纸和笔。对学生而言,它突破了课堂的局限,走向了一个更大的时空空间。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30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写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已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作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写作是作家和读者互动的结果。例如,柳若影的作品《夏云》,创作中读者还参与了配音,这是传统写作根本做不到的。一个作品能把读者吸引进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这种互动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包含学习、交流和相互影响,值得研究探讨。
2018年6月14日,新闻出版署开展网络文学专项整治,重点整治网络文学作品导向不正确及内容低俗。可见,在网络文学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问题。“扶正驱邪”,用健康的、“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情韵》是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文学作品,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精神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服务的手段。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这些,需要我们深深的思索,需要深入地体验。正如学者欧阳友权所说,因为网络文艺的功能作用及其广泛的影响力,已经关涉到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涉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关涉到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涉到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因而,网络文艺决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文艺”的问题,而是与一个时代的艺术品相、时代风尚、文化引领、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直接相关。故此,网络文艺亟需扶持和引导,正如习近平谈到网络文艺社群时所说:“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创新”是关键。今天,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把思想武装和文学艺术融合起来就是创新。如今,“大力发展网络文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文学已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创作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也是很普遍的文化形式,其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研究一下文学艺术,研究一下散文和散文诗,研究一下网络文学,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络文化。
我愿意为广大青年和所有读者推荐这本书,也愿意为广大网络文学研究者推荐这本书,因为他提出的课题正是目前实践需要解决的课题。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63级学生。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
感谢您对网络文学的贡献。有关微电影的论述很好。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