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收藏
审读                    

柳若影
 
我记得是9月份,那一天,天特别蓝,天边有微云,地上有微风。我一大早就赶到审读中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审读会。气氛活跃而轻松,这大概是主任民主而平易的作风造成的。大家敢说话,说真话,学术争鸣,我感到,参加这样的会是一种享受。
   
主任把我介绍给大家,也把参加会的各位给我作了介绍。
   
主任说,干这活,钱不是很多;我说,我主要是来学习的,你不收学费我已很满足了。在这儿,有这么多的前辈,有这么多的名家,有这么多的饱学之士,这都是我的老师,这些老师,我花钱还请不到呢!
    
我的心情非常愉快,我处在一种学习的快乐中。
   
在这儿,我是最年轻的,与前辈们相处,与前辈们交谈,就是学习,就是长进,精神上有了营养,心情的快乐是可想而知的。
   
主任说,从杂志的审读开始,比较容易进入。于是,我开始审读一份杂志。
   
审读,对我来说是个崭新的领域。审读的理论,方法,政策等等,我还一无所知。于是,我投入到一个更紧张的学习过程中。
   
我在大量的翻阅资料,我在认真的做读书笔记,我象苏联的柳比歇夫,使每一分每一秒都成为有效时间。
   
进行了理论的武装后,我才进入了具体的审读。
   
一份刊物,犹如一个人,它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在进行多遍阅读后才能抓住它的“魂”。一份刊物有没有“魂”,“魂”正确与否,这是审读首先要抓住的。这是有难度的。这是最需要费心思的。
   
一份刊物,形式上的东西比较明显,例如,版权页的要素齐不齐呀,版面好看不好看呀,有没有广告审批号呀........,这些直观性东西相对来说好把握一些。
   
我递上了我的第一份审读报告,我对主任说,这是我的作业,请您批改。
   
主任看了后大加赞赏,认为我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一针见血。
    
主任的话增强了我进行审读的信心。于是,我又接受了广播电视类报纸的审读。
   
广播电视类报纸有十多种,每一种每一期都有30多版,有的40多版,真是“厚报”时代,这些报纸垒起来像小山,使人望而生畏。
   
我每天要完成一定的阅读量,从早到晚,要把报纸中好的东西摘出来,把问题记下来,到了一定的时候综合。
   
这次报纸的审读进行了半年。
   
半年的审读,半年的学习。为做好审读,我买了许多书,多读书,完善知识结构,这是做好审读的前提。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我们必须紧紧跟进,否则,就要落后,也就做不了审读工作。
    
在这次报纸的审读中我学习和思考了社会主义文化问题。我写了“审读随笔”.这为我后来审读文化类刊物打下了基础。
   
之后,我接受了文化类刊物的审读。
   
我刚进审读之门,我的信条是:在审读中学习,在学习中审读。

这是16年前的作品。那时,我刚退休,身体还健康,我是新闻出版局审读中心最年轻的审读员,有一大批名人、学者。令我敬仰。16年后的今天,有友人把此翻检出来,送上头条,对我是个鼓励!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