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医帕金森,千年根基,不会被推倒

老一辈中医人邓铁涛曾说过:“中医历经几千年,推而不倒,靠什么?靠治病有效果。如果中医治病无效,早就被人民所抛弃了。”这是真正的中医人,中医人讲话从来都是这么言简意赅,治病有效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颤振者,病人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很多人来了就问,中医还能治帕金森?帕金森只有西药可以用,不行就动手术!这些话都是对中医的错误认识,自古以来,中医治疗帕金森就有记载,中医称帕金森为颤证,治颤千古名方,经过千年的敲打和锤炼,中医以人为本,以病为标,重视治人而不是片面治病。在治疗上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时间而异、因地域而异的千人千方。
1.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载有“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其侯氏黑散方药有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穹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金匮要略》中亦有“再廷丹”“风引汤”及“薯蓣丸”等经方均可治疗颤振之证。
2.汉代华佗 《中藏经》载有验方“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其药有荆芥穗一斤、干菊花半斤、炒白术二两、川芍四两共研细末,饭后茶调二钱内服。此方亦可治疗产后中风,证见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本方又名“华佗愈风散”“如圣散”等。
3.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有“石膏汤”“大竹沥汤”和“石南汤”等,各方对不同证型的颤证均有一定疗效。“石膏汤”:组成有石膏、升麻、龙胆草、芍药、贝齿、羚羊角、制鳖甲、黄芩、陈皮、甘草、当归,主治伤寒未解、里热炽盛、壮热无汗、手足缓纵、肢体拘急或颤掉。“大竹沥汤”:组成有黄芩、鲜竹沥、独活、炒白术、石膏、防风、山药、甘草、葛根、细辛、白芍、乌头、肉桂、防己、人参、麻黄、生姜,主治五脏大虚,风气入腹,四肢缓纵,偏痹拘急,手足不遂等证。“石南汤”:组成有石南、干姜、细辛、黄芩、桂心、人参、麻黄、当归、白芍、生地黄、甘草、吴萸子,主治六十四种风,淫液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强直,手足拘挛,五缓六急。
4.宋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载有“导痰汤”,其方组成为半夏、橘红、甘草、生姜、枳实、天南星、茯苓,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佐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药。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气顺则痰自消。此方主要用于风痰入络、痰涎壅盛之颤证,症见手足颤抖、肢体困重、肌肉僵硬、面容呆板、思维迟钝等。
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独活散治男子妇人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手足颤掉,渐成目昏。”其药物组成有独活、细辛、地骨皮、防风、白芍、菊花、甘草,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主治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手足颤掉,渐成目昏。
温馨提示,中药运用讲究辩证,患者朋友们选用时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千万不要盲目用药。
我是脑科马云枝,研究帕金森几十年,我只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医生,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被为了钱财的庸医拖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