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陕西大学生在线2014年联络站长工作会议此博文包含图片上的讲话(2014-04-2318:32:41)[编辑][删除]

(2023-08-07 19:22:08)

在陕西大学生在线2014年联络站长工作会议

在陕西大学生在线2014年联络站长工作会议此博文包含图片上的讲话(2014-04-2318:32:41)[编辑][删除]

上的讲话

  (2014-04-23 18:32:41)[编辑][删除]

在陕西大学生在线2014年联络站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学们,我们陕西大学生在线的首届微电影大赛告一段落,在今天这个会议上,“在线”想让我讲一讲微电影,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微电影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是非常注得关注的,全国搞的如火如荼,我们陕西的大学生也加入到这个浪潮中。我作为“在线”的文化顾问,有责任与义务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我想讲两点:一是讲讲我们去年参赛的情况,二是讲讲我们组织微电影比赛的意义。

一、我们去年参赛的情况。参加的学校有27个,推荐的作品:

长安大学   20部                  西北大学    17

陕师大      16                西安科技大学  15

西安文理     10               西北农林      7

西工大       5                西安翻译学院  5

西安工程学院   4              陕铁院       3

西外           2              西北政法大学   1

陕西工业学院   1部               西安科技商贸学院 1

陕西工业职业学院 1            延安大学         1

渭南师范学院     1            榆林学院         5

共计139部。从片子的内容上来看,大体上为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公益广告片、幽默搞怪片等。总体看,我们推荐的片子还是不错的。从内容看,切近实际,反映我们的学习生活,反映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大多积极向上,是提供正能量的。看后都会对人有所启发。从形式技巧上看,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声画配合,如画面的构图,有一些做得很专业,这可能有老师指导,这些片子从编剧、拍摄、剪辑制作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主张“微电影”就是在干中学,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片子。有一些内容好的片子,因为时长超过而没进入优秀的行列,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理解。因为微电影也得有个时间标准。尽管这个标准是人为的。有一些片子,内容不错,但做得不好,如“支教类”,从头到尾的长镜头,这样做的结果是片子很长,但信息密度不够,内容稀释了。还有一些其他片子,不列举了。微电影到底怎么做,声画关系怎么处理,也不展开说了。哪些人有兴趣,我们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声明一下,是免费的,不要钱。

从以上的统计看,参与的面还不是很广,我们陕西百所大学,参加的仅是四分之一。文科院校相对多一些,其它院校相对少一些。我从看片子的过程中得到了鼓舞,受到了一种激励。象西北农林、榆林学院的同学为做片子,加班加点,忙到深夜,当他们做完后获得的自豪感、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人有发挥自己潜力和才能的欲望,这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是最大的满足。我听说有个大学生为满足自己的电影梦想,花几十万元拍了一个片子,最后在学校播映了一下。那个同学说他终生满足了。

二、我们组织微电影比赛的意义。在于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在这个

   平台上,人人都可以表现一下,都可以“露一手”。

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毫无疑义的。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只要你愿意,经过简单的申请,你就可以建立你的媒体。自媒体是你“露一手”的窗口,在你的媒体上,你可以尽情地“表演”,你可以发新闻、可以做文学、可以做艺术,当然也可以做“微电影”。什么叫“微电影”?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微电影这个概念正式出现才几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微电影是自媒体时代的影视作品 。我们研究微电影,必需深入理解自媒体。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论述了自媒体的特点。
  平民化、个性化
  自媒体最根本的特点平民化。只要你愿意,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当然,还可以看成一个出版物,自己当出版人,也可当编导或电影导演。
   门槛低、运作简单
  对电视、报纸等这样的传统媒体而言,媒体的运作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并且,一个媒介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拥有自媒体,不需要你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你有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其进入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这是网络技术提供给人类的。
   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作品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笔者曾与远在新疆的一个作家合作创作过一部微电影,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这点我深有体会。
  自媒体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之所以对传统媒体有有如此大的威慑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其一,多样化。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这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可以说是覆盖面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综合把握可以更具体、更清楚、更切合实际。 
  其二,平民化。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底层,自媒体的传播者因此被定义为“草根阶层”。这些业余的新闻爱好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他们的参与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具个性,更能表现个人的情感。
  其三,普泛化。自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话语权给草根阶层,给普通民众,它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体现了民意。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也在艺术的自我实现方面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
   微电影是自媒体的产物。说具体一点,微电影是自媒体人的影视作品。微电影特性是由自媒体的特性所决定的。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简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其中,自由创作型系属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对生活面貌的纪实性与真实性,系属一种纪实的美学。
   有的研究者对微电影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传统电影院主要是通过影院模式放映,微电影是借助新媒体的播出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模式播出,这改变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了电影和受众的距离,使微电影的普及程度更高。微电影的这些特征都充分体现出了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
     2.微电影不等于传统网络视频短片。一部电影诞生的背后,是一条庞大的工业流水化作业生产线,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服装、置景、收音、特效,再加上剪辑、配音、洗印等复杂的后期制作工序,所涉及的财力、物力、人力都不是常人所能轻易应对。同样,微电影的制作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这些专业化的要求上微电影并不等于传统的网络视频短片,微电影更偏向商业化的专业影视制作,而视频短片更多的是一种分享式的自娱自乐。
     3.微电影不等于加长版视频广告。微电影不能等同于加长视频版广告,某种程度上微电影可能是因广告而生,但是它不应是为广告而生,它不能将诉求的重点和目的直白地表现为为商品和品牌宣传。微电影的制作者应该认识到只有以好的故事打动人,以独特的手法吸引人,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存的空间,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谈及对品牌的宣传效果,才能找到微电影实现盈利的机会。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这个案例取得的成效就充分体现了微电影与商业广告的巧妙融合,也证明了微电影不等于加长版广告。
  对“微电影”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也很自然,在不同定义的比较中,在实践当中去认识。
   也可分几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时间的角度。时间比较短。具体因人而异。二是从个人化的角度。个人申请一个博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个人的生日、婚礼、同学聚会等作个片子。三是从成本的角度。片子花很少的钱或者不花钱。四是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角度。体制内的叫“大片”,体制外的叫“微电影”。五是从播放的角度。在院线播放叫“大片”,在小范围看叫“微电影”。六是从专业和业余角度。这些要素是不是同时具备?
    依我现在的想法,“微电影”是视频自媒体人的影视作品。我感到这个定义是比较贴切的。

还有一些其它问题,这样一些问题我在这儿就不展开讲了,去年,在我们的“微电影”评审筹备会上,我说“微电影”就是“小巧的视频创作”,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研究,我对“微电影”的看法是,自媒体人的影视作品。有点变化。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人的认识的发展。“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没有网络就没有“微电影”。我之所以这样去认识,这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有关。几年之前,我在网站,当时提出了“网络散文”,同时我也申请了博客,开始写文字,后来配图片,再后来,就做视频。去年4月,在西大现代讲座提出了网络散文的4种形态,这篇论文已被《传播》杂志刊发。网络视频散文从影视作品的角度看就是“微电影”。不过它应属于电影发展史上的“散文电影”或“诗电影”。电影是第七艺术,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刻建筑文学之后的艺术,而且它综合了前六种的特点。“微电影”更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它还需要一定的网络运用技术。我把过去在院线播放的叫“大电影”,把出自于个人自媒体的叫“微电影”。“ 大电影”讲分工,分出几十个上百个工种,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去分担不同的工作;“微电影”讲综合,把几十个上百个工作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来做。我自己就已做了几十部微电影。陕西电视台去年给我拍的人物专访中用了一个。我还打算个人拍一个纪录片:书韵琴声:中国钢琴制造寻迹。这就是说,在网络文化的大北景下,一个人做一部电影片已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在新闻行业,现在讲“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微电影”也需要这种素养。因此说,我们组织微电影比赛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更是一种必需的专业训练。对于电影专业院校,那更是自不待言了。

有的人认为,随便拍几个镜头凑几句诗,那是很简单的事,我说技术活儿简单,但艺术活儿并不简单,古语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两三句诗不是简单活儿,需要长期积淀与学习。一位大师说过,学电影最好的方法是两个:一个是拍电影,要自己去实践;一个是看电影,要看很多。这两个方法如果能同时进行,你就能学好电影这门手艺。让我们在自编自导自拍自制微电影中学习微电影,这既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叫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的艺术。

   影视文化是网络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微电影是我们陕大在线一个新的文化亮点,我们要通过微电影的比赛,把我们的影视文化建设不断地推向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