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华航’西迁,既是缅怀教育前辈历史功绩的需要,也有利于传承好西迁精神、加快西北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坚定扎根西部地区的信心。”日前,西北工业大学五位退休老教授、老校友,给记者讲述了他们亲历、目前尚鲜为人知的华航西迁的故事。历尽沧桑的五位老人感慨地说:“浩浩荡荡5000多人,竟然没有一个缺席,这真是奇迹!正是有了当年西迁的壮举,才成就了今日的名校西北工业大学和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大发展!”
“没有一个缺席,没有一个迟到,真是奇迹”
五位亲历西迁的校友和教授分别是唐宗焕、赵嵋麟、郭学祖、倪世清和何洪庆。何洪庆告诉记者,1952年全国高等学府院系调整时,中央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的交大、南大、浙大三所名校的航空系合并,建立华东航空学院(简称华航),定址南京,与北京航空学院(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几个院校航空系合并建立)一南一北,成为我国两所并立的航空名校。
1956年,中央决定华航整体搬迁,由南京迁往西安,以配合西安地区的航空工业基地建设,并改名为西安航空学院(简称西航)。由国家重点建设的西航,与同时西迁的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交大),成为西安地区数一数二的名校。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完成西迁的西航,与西北工学院(简称西工)从咸阳东迁迁入西航合并建立西工大;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航空系又整体迁入西工大,才成为当今有三个源头的西工大。
谈起当年的华航西迁,何洪庆等五位老教授、老校友纷纷表示:“华航整体西迁,谈何容易!”首先,绝大多数人思想毫无准备。“当时大部分教职工(包括留学回国的著名教授)都是中青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清水秀、亲友密集的鱼米之乡,事业有成、生活安定,突然又要背井离乡,举家(或弃家远离亲友)迁徙到遥远、陌生、‘缺米少鱼’的大西北去,一时思想难以转弯。”何洪庆说。其次,举家西迁,具体问题也不少:父母年迈能否随行、能否适应西北环境?家属的工作怎么安排?小孩上学怎么办?祖居房产搬不走,家具等坛坛罐罐怎么长途搬迁?没有成家的青年教工和学生只能辞别父母兄弟姐妹亲友,单身随迁……总之,困难重重。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在华东航空学院院长寿松涛苦口婆心的说服下,最终大家都明白了顾全大局、献身航空的道理。“应该搬迁的师生员工居然一个不缺!5000多人浩浩荡荡,在寿院长的带领下,经过一个暑假的集中和分散搬迁,既不影响上一学期的教学,又能下一学期在西航按时开学,没有一个缺席,没有一个迟到,真是奇迹!”何洪庆告诉记者。
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荣化苦为乐
唐宗焕回忆起西迁的种种往事,感慨地告诉记者,华航西迁西安创建西航时,受到陕西省委、西安市委、政府和人民的热忱欢迎、大力支持。他说:“我们忘不了,只花短短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西航的基建,为保证按时开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除了对突然增加的5000多人生活上的关照以外,在困难的条件下还给西迁来的南方人每人每月专供10斤大米……”
但是,地区差异明显,还是给刚刚迁来的华航人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由主要吃米饭改为面食,肚子发胀;蔬菜品种太少,夏秋是茄子、冬瓜、土豆,冬天是萝卜、白菜;气候干燥,嘴唇、皮肤干裂,少数人流鼻血;冬天,教室里的暖气片是凉的,脚趾冻得发麻,课间跺脚满教室扬灰;校内建设尚不完备,洗澡要到边家村的建筑公司,冬天洗完澡回校头发上结冰,走起路来头顶上窸窸窣窣响:校内除主干道外,都是泥路,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当年西门外太白路也是泥路,晴天浮土有1寸多厚,路上马拉大车很多,当然马粪就多,偶然有一辆汽车开过,尘土飞扬要老半天才慢慢散开,一路充满马粪味……
赵嵋麟笑着说,那时,少数习惯在沿海大城市生活的人,刚到校区和西安就说“嘎别脚”(意思是说怎么这么差,差得太远啦)。但是,校党委的要求是:“要发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为人民服务,献身航空,抗大校训……”大家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荣,化苦为乐,渐渐适应了环境。通过西迁和西迁后多年的工作和生活,总结出华航特有的西迁精神——“热爱祖国、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献身航空”。
“没有华航西迁就没有今日的名校西工大”
几年前参加了《华航西迁》一书的编写,使我了解了西工大的历史,得到了教益。能为母校做点事儿也是很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