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广东人喝汤--------------------柳若影

广东人喝汤
蔡
(《湛江晚报》2023年4月18日)
广东人吃饭先喝汤。当然我也不例外。
在饭馆聚餐,先上的是汤。人手一碗,喝了之后才陆续上菜。也有外地人不习惯或不喜欢喝汤,就会多出一碗。给我吧,我说,于是我就有了两碗。先喝了一碗,留一碗后面喝。
广东人爱汤到了什么程度?有句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有人连吃饭的次序,都把汤摆在第一位,然后才依次为菜,饭,肉。汤指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菜,指蔬菜。饭,是米、面,是主食。肉,包括四条腿的猪牛羊,两条腿的鸡鸭鹅,没有腿的鱼类,等等荤菜。据说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既然有理,我已照办多年了。
聚餐时经常有人问:你要什么饮料?我说不要饮料,有汤就成了。还补上一句:汤是最好的饮料。问的人想了想,往往也点头称是。
广东人爱汤,与岭南水土湿热有关。人处在闷热的环境下,会觉得缺水口渴,肠胃敏感,消化功能减弱,胃口也受影响。为了补水祛热,也为了在吃主食之前打开胃口,也就逐渐形成了爱喝汤先喝汤的习惯。广东人认为汤有营养,适合养生,甚至汤与药的意义相当,为此煲汤用料精细考究。而从中药的煎熬中又悟出了老火靓汤,熬制时间长,火候足,味道就更鲜美了。近年才知道,常吃老火靓汤会尿酸升高,容易导致痛风,也会损害肾脏。那就少吃一点吧,不吃也太可惜了。
说起来广东人对汤的依赖,几乎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记得有一年我随一个外地团到了甘肃嘉裕关,当地人没有喝汤的习惯,对客人也一样。餐桌上没有汤,我们这个团是来自各省的人,对汤没有特殊要求,我也不便作声免得特殊化。邻桌是一个广东旅游团,他们见菜已上得一大半,还不见有汤出现,就向服务员催问。回复说:快了。最后上的是主食煮面条,服务员说是饭菜上齐了。众人问:汤不是还没上吗?答:已经上了。群情激动:汤在哪里?服务员用手一指:汤在面的上面。
原来,她指的是面条里的汤水呀。我和广东团的老乡们,只能无奈地苦笑。
其实,我对汤的喜爱也同样到了依赖的程度。在家吃饭,我每餐都必然也必须有汤。严格来说是指正餐,即午餐晚餐。不过早餐的粥、面条、牛奶、豆浆也可勉强列入汤类。妻子、岳母是广西人,汤的有无皆属随意。但我在家,必然煲汤。如我外出,这道工序自然就免了。
有汤是最重要的。至于是什么汤,则属次要。即使没有乌龟、甲鱼、鱼翅、鲍鱼、干贝等山珍海味,日常的鸡汤、骨头汤、鱼汤、蛋汤,皆我所欲也;就算没有肉类,青菜汤、豆腐汤、番茄汤,照样也喝得津津有味。当然,如果青菜汤里撒上几粒虾皮,又是另一个档次了。
前面说到,如果有两碗汤,我会先喝一碗,另一碗留着。如果只有一碗,我就先喝一半,留下一半。留着,是为了边吃饭菜时还可边喝汤。有人说,你这是上海人的吃法。他说对了。年轻时我在上海上学五年,不免沾染了一点当地的习惯。一个人总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的。作为爱喝汤的广东人,我既属一般,又算个别了。
蔡旭,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退休高级编辑,不退休散文诗人。出版散文集《一篮往事》等5部,散文诗集37部,短论集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