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中:生活处处皆有诗---------------------柳若影

生活处处皆有诗
——读蔡旭散文诗集《贴着生活低飞》
文/谭文中
《贴着生活低飞》,多富有诗意的书名!散文诗集分三辑:“风吹人世”、“心生暖意”、“动物在人间”,共近百首诗。我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漫游“低飞” ,感受诗人“贴着生活”的乐趣,认知诗人的独特的诗情和诗风。
《贴着生活低飞》的选材,都是人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平常人,“手拉手”“咸鱼味”“公交车”“瓦煲”“一支笔”“慢步”“鱼群”“雁阵”……等等。但一经诗人选入,这些“平常的生活”便立刻披上诗意,令人遐想回味。平常的小事,平凡的生活,往往不为人注意,一经诗人写就,便引起人的思索联想,有不尽的诗意。这正是这本《贴着生活低飞》散文诗集的特色。
书名《贴着生活低飞》,为什么不“高飞”?作者这样解说:“我本来就身在低处,就在生活之中,与生活紧紧贴着。…… 为此我的散文诗多为就地取材,写的多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柴米油盐、甜酸苦辣、 悲欢离合,身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低飞”,原来就是写诗人最熟悉最了解的生活;“低 飞” ,原来就是最能让诗人开掘小事件小人物中的深义。《咸鱼味》,从诗人独特的角度,巧妙地表达对慈母的怀念;《失乐记》,委婉地表达对孙子辈成长的期望;《最美》,对人性丑陋的揶揄;《隔离》《独乐》等篇,传递的都是一种“关爱”。
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并不是有了生活就能写成诗,这还需对生活的提炼,使之成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这就是诗人蔡旭的功力。除了诗人敏感的洞察力和缜密的分析力外,并与诗人深厚的文学驾驭力分不开。蔡旭多年的创作实践,熟练运用,形成自己的散文诗风格:“心平气和的叙述,不动声色的抒情,出其不意的议论”。每篇诗的题目短小、形象,富有诗意;大多数篇章,在叙写之后是篇末点题,用一两句话概括全篇的题旨;为了加深作品的抒情味,作者常在适当的位置使用排比句;有的诗篇,结语采用反问句式,或自问自答,让读者沉思中自行选择答案。诗是含蓄的,散文诗也应如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反复吟读, 自然会令读者会心一笑。
读蔡旭的散文诗,最大的感受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一本散文诗集,表现得最多的主题就是“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对亲人、友人的爱,“爱”给诗人贴着生活低飞增添了力量,让诗人更多的发现生活中可抒写的题材。同时,由于“低飞”,诗人变得更细致、更周密、更敏锐地观察生活,加深对生活、对生命、对新时代的“爱”
。诗人在多篇写到他对母亲 (含岳母) 的“爱”
,如《母亲节》《咸鱼味》《瓦煲》《时过境迁》《同一时间》《活证》等等。这正是由于诗人长期“低飞”观察体验的结果:爱是不能忘记的。即使在《动物在人间》一辑中,写动物之“爱”的种种感人的故事,“写的是大自然,其实说的是人世间,通过对动物的描述,来感受社会人生。”
诗人一生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种,大学毕业后到过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后服从分配到偏远的矿山中学当老师, 当过工会干部写材料、编节目, 后来当报社总编……每干一工种他都悉心投入,干一行爱一行,也干成功一行。如今, 他退休了,职务、头衔没了,但有一样还保留的,是“不退休散文诗人” 。他说, 一个从事散文诗练习半个多世纪的人,无法放下那一支笔!这是他对生活的深深挚爱。“爱”, 成就了诗人贴着生活飞行!
祝愿诗人——不退休的散文诗人,用他不朽的笔,“贴着生活低飞”,写出更多歌唱新时代的“爱”的颂歌!